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8篇
  免费   2237篇
  国内免费   1240篇
测绘学   868篇
大气科学   1102篇
地球物理   1321篇
地质学   3835篇
海洋学   992篇
天文学   453篇
综合类   502篇
自然地理   812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203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463篇
  2020年   415篇
  2019年   444篇
  2018年   446篇
  2017年   427篇
  2016年   435篇
  2015年   380篇
  2014年   464篇
  2013年   528篇
  2012年   470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444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413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2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In this paper, the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NMM) is extended to study wave propagation across rock masses. First, improvements to the system equations, contact treatment,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NMM are performed, where new system equations are derived based on the Newmark assumption of the space–time relationship, the edge‐to‐edge contact treatment is further developed for the NMM to handle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across discontinuities, and the viscous non‐reflection boundary condition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energy minimisation principle. After the modification, numer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improved NMM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iginal system equations result in artificial numerical damping, which can be overcome by the Newmark system equations. Meanwhile, the original contact scheme suffers some calculation problems when modelling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across a discontinuity, which can be solved by the proposed edge‐to‐edge contact scheme. Subsequently, the influence of the mesh size and time step on the improved NMM for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is studied. Finally, 2D wave propagation is modelled, and the model's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72.
辛鹏  吴树仁  石菊松  王涛  石玲 《地质学报》2014,88(7):1341-1352
为研究渭河盆地黄土塬边大型深层滑坡运动机制,通过对渭河宝鸡段北岸斜坡构造地貌过程解析、滑体地质剖面平衡计算与运动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结合黏土岩滑动带发育的宏观力学背景、物理结构变化特征与剪切蠕变、滑动力学行为特征研究,确定了渭河北岸大型深层滑坡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初步揭示了黏土岩质滑带塑性流动挤出的控滑机制。研究表明:①大型深层滑坡的运动变形由后缘向坡脚传递,后缘下降、前缘隆起,整体变形由底部泥岩控制,具有一定的水平位移,是旋转-平移复活式滑坡;②黏土岩滑动带结构损伤形成蠕变变形带,滑动过程中,塑性变形区在滑体下方呈倾斜三角形状,产生塑性流动变形,逆冲向上运动中形成翻卷结构,滑体前缘以流动状态隆起挤出;③黏土岩的塑性流动变形是黏土矿物含量增加、活性增强的结果,滑带土内的粘粒含量(2μm)由初始的17.94%增加到50.22%,蒙脱石的绝对含量从初始的13.19%增加至26.38%,而其比表面积平均由124.55增加至215.08,从而降低滑动带的强度、恶化水理性质,引起滑体剧烈变形,而滑体内赋存的高孔隙水压力可推动滑体滑动。  相似文献   
973.
对两种原油进行混合配比实验,将混合后油样置于人工气候箱进行风化模拟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风化样品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短期风化作用对混合溢油的油指纹、生物标志化合物诊断指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溢油的正构烷烃总质量变化与单一原油油品的变化规律相近,即前期风化较快,质量减损较多,而后期风化趋缓,不同混合比例的溢油表现差异不明显。常用于短期风化的诊断比值对各混合油样的风化具有指示意义,但难以定性鉴别油品是否发生混合。重复性限法检验只能判定短期风化过程前后的油样为同一油源,而难以反映油样是否为混合油源的特征,各诊断比值的RSD%值较大可能是混合溢油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974.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石微区REE配分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LA-ICP-MS分析手段, 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不同类型白云石进行了微区REE分析, 并利用标准海水对白云石REE含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SWN, Sea Water Normalized). 总体上看, 白云石SREE多低于20 ppm (1 ppm=1 mg/g), 绝大多数样品REESWN配分特征类似, 表现为轻稀土富集, 重稀土曲线平缓, Ce正异常明显, 说明它们具有类似的白云岩化流体来源, 即海水来源. 根据白云石成因与成岩特征, 将白云石分为准同生白云石与成岩(改造)白云石两大类, 各自具有不同的REE配分特点: (1) 准同生白云石具有最高的REE含量(大于20 ppm), 且其边部REE含量明显低于核部. 高的REE含量记录了浓缩海水与灰质沉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白云岩化的过程, 低REE含量的白云石边缘乃是后期成岩过程中较淡的孔隙流体对其改造的结果. (2) 成岩(改造)白云石又可细分为4类: a) 埋藏白云石, 其REE含量低于准同生白云石, 但高于灰岩, 且边部REE含量高于核部, 说明浓度较高的孔隙流体交代早期灰岩而形成; b) 孔隙充填白云石, 产于白云岩较大孔隙/洞中, 与基质白云石具有类似的REESWN配分特征, Eu异常不明显, 说明白云岩化流体源自成岩流体; c) 重结晶白云石, REE含量普遍较低, 说明重结晶过程中伴随有REE的流失; d) 热液改造充填白云石, REE含量最低, 并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 反映其形成与热液活动有关, 并且伴随着REE的大量流失. 因此, 不同类型白云石REE含量变化与配分特征, 较好地记录了它们形成的原始条件与后期变化过程, 是深入研究白云石成因与成岩演化的良好示踪标志.  相似文献   
975.
在Niño3.4区(热带太平洋,5°S–5°N,170°–120°W),海表温度(SST)变化与40 m厚的上层海洋整体温度变化高度相关。本文利用1979–2018年第五代海洋再分析系统(ORAS5)的逐月数据,探究了Niño3.4区上层海洋的热量收支情况。重点研究上层40米海洋侧边界的经向纬向热输送及其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情况。在该区域,温跃层被经向环流分为上下两部分,两者环流结构相反,其中上层辐散,下层辐合。上层海洋的整体平均温度变化是由纬向、经向和垂直热传输的总和决定的,他们量级较大但往往相互抵消。一般来说,从大气输送到海洋的海表热量净通量和从深层海洋向上的热传输会由经向和纬向洋流输送出该区域,只留下小部分用于加热或冷却上层海洋。整个40 m厚度上层海洋有效的海表热量净通量影响SST的量级要远小于水平热通量输送。在年际尺度上,纬向和经向热输送的变化与温度异常呈正相关,而来自海洋次表层的垂直热通量输送则与海温变化异常呈负相关。对5次厄尔尼诺事件和5次拉尼娜事件的综合分析也表明,在厄尔尼诺(变暖)和拉尼娜(降温)的演化过程中,水平输送辐合对温度异常有积极的贡献,而垂直输送则不利于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976.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海上船只目标检测的测度。首先利用散射相似性参数研究船只与海杂波散射机制的差异。基于这些差异,提出了一种新的船只检测测度,该测度能够有效区分船只目标和海杂波。然后提出了利用核密度估计(KDE)方法对该测度进行建模的方法。基于统计模型,实现了自适应恒虚警率(CFAR)的检测方案。本文利用多景C波段RADARSAT-2极化SAR(Pol-SAR)数据上进行实验,系统分析了所提出测度的海杂波拟合性能与船只检测性能,并与两个经典的极化测度进行了比较,实验和比较结果证明了所提的测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7.
为研究全球变暖与极寒天气间的关系,对加拿大13个省代表性测站1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时空变化趋势分析,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寻找海洋表面温度历史数据的变化规律。另外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年平均温度、日降水量与地球吸热、散热、海表面温度、当地纬度间的关系,预测未来25年气候的变化,并建立了\"极寒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温度、降水量普遍较低,同经度地区的温度差异较小且降水量变化不大;加拿大地区温度呈周期性变化,符合北半球的季节变化特征;北大西洋的东部与其他海洋的温度是反相关的,西太平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极寒天气\"出现频率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局地极寒现象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并不矛盾。本研究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全球变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78.
安达曼海是内孤立波生成最多的海域之一,目前对其研究大多基于卫星遥感,缺乏基于现场观测资料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2016年至2017年布放在安达曼海中部的锚系潜标对该海域内孤立波的方向和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孤立波主要向东北方向传播,最大振幅可达100 m.应用彻体力理论预测了研究海域内孤立波波源的分布,与遥感...  相似文献   
979.
现有服役海洋平台正逐步走向老龄化,海洋平台拆除成为海洋工程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达到服役年限的导管架平台,基于数值分析方法模拟拆除过程,开展平台在不同拆除阶段和环境载荷等参数下的稳定性及影响规律研究。基于钢结构整体稳定性理论,以导管架平台拆除过程中顶点位移为参考,定义导管架平台拆除作业稳定性指标,提出拆除作业阶段划分方法,通过分析导管架平台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拆除过程稳定性响应,给出拆除作业建议。选取我国南海某4裙12腿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主桩腿对导管架平台起决定性承载作用,拆除部分主桩腿后需要引入外部支撑力,以保证拆除作业安全进行;拆除构件越多,来浪方向和环境载荷大小对平台影响越加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导管架平台拆除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0.
花岗伟晶岩型矿床是大陆演化的直接产物, 这类矿床易受后期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作用影响, 使得矿床自身发生改造变形导致叠加改造成矿。叠加改造成矿不仅可以活化原有矿体, 还有可能带来新的成矿物质。聚焦花岗伟晶岩型矿床的叠加改造成矿过程解析有助于建立潜力矿集区勘查指标和部署找矿靶区。新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带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重要的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之一。我们通过细致的野外调查, 发现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带较好地保存了晚期韧性变形细粒锂辉石伟晶岩-细晶岩和岩脉截切早期粗粒锂辉石伟晶岩岩脉的现象。通过岩芯CT三维扫描技术, 本文揭示了强变形带相对于粗粒锂辉石伟晶岩中锂辉石整体体积含量较大的现象, 并且发现韧性变形的锂辉石伟晶岩主体由\"书斜\"结构的锂辉石、\"云母鱼\"结构的锂云母和重结晶的石英流动带组成。韧性变形的锂辉石伟晶岩中铌钽铁矿的U-Pb定年结果为~193±0.89Ma, 具\"云母鱼\"结构的锂云母的原位Rb-Sr定年结果为~187Ma, 指示区域上除了广泛存在的212~206Ma (铌钽铁矿U-Pb定年结果)的成矿事件, 还存在193~187Ma左右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结合区域上的大地构造背景, 我们推测晚期岩浆穹窿造成的拆离断层是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伟晶岩和围岩发生二次韧性变形活化的可能成因, 这对区域上的找矿勘查部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