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气温敏感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积雪日数和均一化气温数据,对高原1951—2004年积雪日数对气温的敏感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极值敏感度还是当前气候下的敏感度,空间上都呈现出高原四周积雪较中部对气温的敏感程度高的情况。各台站积雪日数对气温最敏感时的临界气温与海拔有着极好的反相关关系,而极值敏感度与海拔虽然也有一定的反相关,但相关程度远不如前者高。在当前气候状态下,有相当一部分台站的平均气温还未达到临界值,这些台站在秋、冬、春、夏季分别占总台站数的36%、39%、47%和11%。未来气候继续变暖背景下,这部分台站积雪日数对气温的敏感度会进一步加大,即积雪对气温的升高会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72.
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 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资料的精细研究表明:地形辐合回波带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上中气旋回波块的滚动更迭是大暴雨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 近地面辐合对大暴雨落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大暴雨落区形成阶段近地面3种辐合同时存在:平原东南风与山区偏北风风向切变辐合、平原东南风在山脉阻挡作用下的抬升辐合、大暴雨落区中心的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研究还表明:山前近地面地形辐合扰动, 向上传播, 引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是香山大暴雨落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源, 而来自东南方向近地面层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能量。  相似文献   
73.
山东小清河流域湖泊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清河流域为西起济南,东至渤海湾,南缘泰鲁沂山地北麓,北界黄河之间的区域。在史前及历史时期,小清河流域湖泊广布,在地层沉积记录和古文献记载中均得以证明。这些湖泊形成于早全新世,在中全新世达到鼎盛,晚全新世以来湖泊逐渐衰退与消亡,如原来存在的鹊山湖、浒山湖、清水泊等湖泊,这在古文献中也多有记载,现已在平原上消失。本文着重对麻大湖、锦秋湖、白云湖等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小清河流域的湖泊消失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在气候变干的大背景下,湖泊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黄河泛滥所造成的小清河流域的泥沙淤积;二是疏浚河道、围湖造田、过渡利用水资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本区湖泊的形成与消亡,对恢复古环境、探讨其演变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It is well accepted that feedback from active galactic nuclei (AG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evolution of the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SMBH) and its host galaxy,but the concrete mechanism of feedback remains unclear.A considerable body of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GN feedback suppresses star formation in the host galaxy.We assemble a sample of Seyfert 2 galaxies with recent observational data of compact nuclear starbursts and estimate the gas surface density as a function of column density to illumin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feedback and AGN properties.Although there are some uncertainties,our data still imply the deviation from the star formation law (Kennicutt-Schmidt law).Further,they indicate that:(1) Feedback correlates with the Eddington ratio,rather than with the mass of SMBH,as a result of decreasing star formation efficiency.(2) The SMBH and the torus are probably undergoing coevolution.Conclusions presented here can be refined through future high resolution CO or HCN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75.
氢原子钟具有较高的短期稳定度,将其作为主钟可在短期内产生高精度的本地时间信号.但氢钟存在频率漂移现象,导致其长期稳定度较差,从而影响本地时间的准确性.毫秒脉冲星自转高度稳定,借助于其长期稳定度高的特性,可定期实现对氢原子钟的频率驾驭,并对实时信号加以控制.首先分析了国际脉冲星计时阵(International Pulsar Timing Array,IPTA)第二批发布数据中四颗毫秒脉冲星的稳定度随时间的变化,同时采用哈达玛方差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NTSC)一台氢钟的频率稳定性能,最终给出了利用脉冲星驾驭氢原子钟频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北京市秋季城区和郊区大气边界层参数观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应用2001年9月北京城区和郊区同步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对大气边界层热力和动力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秋季,逆温出现的时间城区滞后于郊区;逆温层高度城区大于郊区,200m通常为郊区的逆温层顶和城区的逆温层底部;逆温层强度城区弱于郊区;城市热岛强度为3℃;城区感热通量的输送大于郊区;城区下垫面粗糙度远大于郊区;郊区总辐射和紫外辐射的强度明显大于城区.  相似文献   
77.
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jiang and Weihe river valleys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semi-humid temperate zone and humid subtropical zonerespectively. The Mituosi(MTS) profil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jiang River valley and the Yaohecun(YHC) profile in the Weihe River valley were selected for this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composition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leaching rates of Ca and Namobility of major elementsand transport features of Na and Fe were analyzed with respect to depth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profiles. This study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wo regions are quite similar to the average composition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UCC)indicating that the loess in the two regions came from multiple sources and was mixed well. Thereforethe loess in the two regions is considered aeolian loess.(2) Compared with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the Weihe River valley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jiang River valley features a darker color; a higher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 value; higher leaching rates of Na and Ca; higher migration ratio(relative to K) of AlSiMgand Na; and lower migration ratio of Fe and Ca. This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the humi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d stronger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tha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the semi-humid temperate zone.(3) Both the YHC profile and MTS profile record a period of climate deterioration at 6000–5000 a BP. The period punctuated the mid-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8500–3100 a BP)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78.
光变是活动星系统的共同特征,光变规律的研究已成为人类探索活动星系核物理的有力手段,综述了类星体样本光变的研究现状,对样本的光变比例,光变类星体的平均光变幅,光变时间尺度,光变幅与类星体物理参量的相关情况,类星体样本光变和其它活动星系核样本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评述,并评述了样本光变的星暴模型,微透镜模型,吸积盘模型三种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79.
介绍了电话语音报时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原理 ,并阐述了系统硬件及通讯接口设计。该系统硬件结构简单、报时准确 ,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80.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夏季的天气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考察期间所获得的天气资料 ,对该地区的温度、雪面温度、风速、风向等天气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格罗夫地区温度日变化和盛行风向与中山站相类似 ,但温度日较差和强风频率比中山站大。当受来自北方暖湿气流影响时 ,常出现降雪天气 ;在东风气流控制下 ,天气以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