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79篇 |
免费 | 908篇 |
国内免费 | 12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7篇 |
大气科学 | 806篇 |
地球物理 | 1170篇 |
地质学 | 2225篇 |
海洋学 | 939篇 |
天文学 | 243篇 |
综合类 | 598篇 |
自然地理 | 4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09篇 |
2022年 | 222篇 |
2021年 | 260篇 |
2020年 | 238篇 |
2019年 | 255篇 |
2018年 | 315篇 |
2017年 | 277篇 |
2016年 | 295篇 |
2015年 | 220篇 |
2014年 | 277篇 |
2013年 | 262篇 |
2012年 | 354篇 |
2011年 | 312篇 |
2010年 | 299篇 |
2009年 | 279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253篇 |
2006年 | 206篇 |
2005年 | 190篇 |
2004年 | 131篇 |
2003年 | 127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158篇 |
1999年 | 213篇 |
1998年 | 146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19篇 |
1995年 | 109篇 |
1994年 | 102篇 |
1993年 | 98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 总被引:42,自引:12,他引:42
用统计相关和典型年合成方法分析了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指出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减少,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增加,而且台风活动与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和终止时间、强度、台风生成区域有关。利用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频数的统计特征,及台风频数与海温等要素的时滞相关关系,为台风频数的预测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还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高度场和海温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海气耦合作用将造成不利于台风发展的环流条件,因此台风偏少,反厄尔尼诺年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33.
34.
尽管南海已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多种成因模型,包括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拖曳模型等,但因其所处构造位置特殊,周边构造环境经历了复杂的改造,所有成因模式均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从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入手,结合南海实测数据,提出南海形成的弧后扩张—左旋剪切模型。认为南海是古南海往北俯冲的弧后盆地,菲律宾海板块往北漂移形成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是南海扩张的触发因素。印度—欧亚碰撞产生中南半岛挤出主要影响西南海盆扩张方向,使得扩张轴从近东西向转为北东向。南海及邻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早白垩世开始澳大利亚板块往北漂移,新特提斯洋往北俯冲消亡,导致弧后扩张,形成古南海;2)晚白垩世末—始新世,古南海往北俯冲,导致弧后拉张形成陆缘裂谷;3)早渐新世,受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大型左旋走滑影响,在原有裂谷的基础上从东往西海底扩张,形成南海;4)渐新世末,受俯冲后撤的影响,扩张中心往南跃迁,同时受西缘断裂左旋活动的影响,扩张轴从近东西西逐步转为北东向;5)早中新世晚期,南沙地块—北巴拉望地块与卡加延脊碰撞,南海扩张停止。 相似文献
35.
滨海城市社区的空间形态及其海岸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发展量化描述方法对于其可发展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分形理论,以滨海城市厦门的高浦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盒法对该滨海社区空间形态和边界进行复杂性分析和分形维计算,研究社区空间形态复杂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典型海湾渔村的高浦社区空间形态具有分数维,呈现分形结构特性。自1989年至今,该社区空间形态的分形维数呈现增长态势;社区边界的分形维数呈现下降态势。社区空间形态的分形维数与社区建筑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都表现出相关性。这表明滨海社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社区规模急剧扩张可能会导致空间形态和边界复杂性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6.
ABSTRACT Visibility determination is a key requirement in a wide range of national and urban applications, such as national security, landscape management, and urban design. Mobile LiDAR point clouds can depict the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with a high level of details and accuracy. However, few three-dimensional visibility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street-level point-cloud data. Accordingly, an approach based on mobile LiDAR point clouds has been developed to map the three-dimensional visibility at the street level. The method consists of five steps: voxelization of point-cloud data, construction of lines-of-sight, construction of sectors of sight,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visible space, and calculation of volume index.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ble to automatically measure the volume of visible space and openness at any viewpoint along a street. This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to three study area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enables accurate simulation of visible space as well as high-resolution (1 m × 1 m) mapping of the visible volume index.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es that aim at developing more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37.
INTR0DUCnONErhailake,thesecondlargestlakeintheYUnnanPlateauinS0uthWstChina,islo-catedinDaliDefecthe25035'to25"58'N,looo05't0l(X)o07'E(Fig.l)-The40kInlong3-9kInwidelakeisnaInedafteritsearlikeshape.ItsbasicchimteristicsaregiveninTablel.EtheibeeisampicalriftlakeintheDalibasinwhichdeveloPedalongtheYuaniangHongheThewestsideofthebasinisformedbytheDiancangMountainwhichconsists0frock(PrecaInbrianschistandgneissandMiocenemetaInrphiclimestone).TheseisndcallystillactivemoUntainrangrisab0ut… 相似文献
38.
39.
宋国玄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1989,(1)
巨分子云的碰撞造成了大质量恒星在碰撞分子云中的形成,这些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产生了膨胀的HII区域,从而使巨分于云碎裂成小质量的分子云。这是本文提出的巨分子云碎裂机制。因此巨分子云的寿命也主要由区分子云间的碰撞几率所决定。我们的分析表明,巨分子云的寿命有赖于巨分子云所在的旋涡星系中的不同位置。寿命的最大可能存在区间为8.18×10~7yr与2.45×10~8yr。利用我们提出的机制可以在分子云研究的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0.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与保护开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际、国内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反映出地质遗迹保护理念从单一保护到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演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地质公园将地质遗迹保护与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地质遗迹保护的最佳途径。新疆地质遗迹数量大、类型齐、等级优,复杂的地质地貌环境,造就和控制了新疆地质遗迹的类型和空间分布,主要类型为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空间分布可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塔里木、昆仑-阿尔金5个区,其中天山区和昆仑-阿尔金区是新疆最重要的地质遗迹区。基于首次全疆地质遗迹系统调研,指出新疆滞后的地质遗迹保护现状的根本致因是保护与开发协调性差,确定保护类型-形式-模式-级别-时序-分区六大保护步骤,提出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相结合的复合型保护模式优选思路和5个优选模式,并据此建立针对新疆209个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备选名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