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53篇 |
免费 | 1925篇 |
国内免费 | 30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26篇 |
大气科学 | 2492篇 |
地球物理 | 3405篇 |
地质学 | 8457篇 |
海洋学 | 2348篇 |
天文学 | 1871篇 |
综合类 | 1004篇 |
自然地理 | 15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5篇 |
2023年 | 322篇 |
2022年 | 739篇 |
2021年 | 967篇 |
2020年 | 858篇 |
2019年 | 890篇 |
2018年 | 1102篇 |
2017年 | 1032篇 |
2016年 | 1031篇 |
2015年 | 769篇 |
2014年 | 989篇 |
2013年 | 1038篇 |
2012年 | 1009篇 |
2011年 | 1102篇 |
2010年 | 995篇 |
2009年 | 941篇 |
2008年 | 889篇 |
2007年 | 922篇 |
2006年 | 825篇 |
2005年 | 434篇 |
2004年 | 376篇 |
2003年 | 432篇 |
2002年 | 500篇 |
2001年 | 455篇 |
2000年 | 341篇 |
1999年 | 366篇 |
1998年 | 285篇 |
1997年 | 310篇 |
1996年 | 260篇 |
1995年 | 256篇 |
1994年 | 232篇 |
1993年 | 182篇 |
1992年 | 164篇 |
1991年 | 110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111篇 |
1988年 | 79篇 |
1987年 | 63篇 |
1986年 | 57篇 |
1985年 | 46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41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29篇 |
1978年 | 17篇 |
1977年 | 17篇 |
1975年 | 22篇 |
1973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9年9月该区域的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D)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研究区域的逐时陆面蒸散发量。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利用陆表能量平衡系统模型求出蒸散发量的大小;在阴天条件下,利用FY-2D云顶反照率资料,根据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过程,得出地表太阳辐射收支,进而求出蒸散发量的大小。卫星遥感估算的逐时蒸散发量与地面观测值相比,平均相对误差15.2%,估算误差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为实现陆面蒸散发量的业务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2.
63.
高密度采集福建前湖湾海岸剖面133个泥沙样品做粒度分析,其频率曲线显示多种粒度分布特征,预示多种沉积环境的变化。采集研究剖面周边海滩、河口浅滩、河口、滨海沼泽和海岸沙丘等已知环境的样品作为目标样本。将目标样本沉积参数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峰态(Kg)设为判别参数,利用Excel计算海岸剖面样品与目标样本参数的距离,筛选最小距离样品,归为已知目标样本的同类。据此,分析了海岸剖面蕴含的6个沉积环境变化阶段。利用剖面底部淤泥测年14C=(328 15±170)a BP,和剖面上部泥炭测年14C=(24 130±100)a BP,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年代。自(32 815±170)a BP以来,前湖湾经历了河口浅滩-河口、沙丘-河口-滨海沼泽-海滩-沙丘等海岸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4.
65.
66.
南黄海西侧的江苏海岸近岸区域,素以地形复杂、潮流强劲、悬沙输运剧烈著称,但是较长期的同步潮位和潮流观测数据仍然缺乏,尤其是在近岸(20 km)浅水(20 m)区域。2014年1月在大丰港附近开展了连续潮位和潮流观测,获得的数据揭示了一系列特征。此地潮汐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浅水分潮显著。平均潮差为3.05 m,最显著的两个分潮为M2和S2分潮,振幅分别为1.45 m和0.52 m。潮流最显著的半日分潮M2分潮和最显著的浅水分潮M4分潮在沿岸方向上振幅分别为0.84m/s和0.12m/s,在跨岸方向上振幅分别为0.24 m/s和0.01 m/s,沿岸方向占绝对优势。潮波的沿岸传播介于前进波和驻波之间,驻波的特征稍强。M2分潮潮流椭圆最大流(长轴)方向为南偏东7.4°。存在冬季沿岸向北的余流,垂向平均值的大小为2.2 cm/s。以上潮汐潮流特征为该区域海洋物质输运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7.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 ASO-S)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观测卫星, 主要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及产生它们的磁场结构. ASO-S卫星的科学应用系统是科学卫星工程的6大系统之一, 它连接科学用户和卫星数据, 为将卫星的科学数据转化为科学成果提供保障. 科学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是连接软件与海量数据的枢纽, 为科学数据生产和用户服务及运行提供数据层的支撑. 介绍了科学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架构设计、数据库的选择以及数据库性能优化和表样例. 这里的数据库包括观测计划、工程参数、运维日志、科学数据、定标数据和特征事件识别等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将为ASO-S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也可以为未来其他科学卫星类似数据库的搭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8.
69.
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抗血栓的多糖药物在临床中已应用了二十多年 ,目前已作为外科预防血栓形成药物 ,并在治疗急性静脉栓塞紊乱方面取代了未分级肝素。因肝素的来源和制备的方法不同使低分子肝素的精细结构不同 ,低分子肝素结构的复杂性 ,使得各产品的生物活性 ,例如抗蛋白酶活性不同 ,从而导致其临床使用的标准不同。该文将对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和抗蛋白酶活性的差异进行报导 相似文献
70.
SHRIMP U-Pb Zircon Age of the Ka''''erjiao Intrusion in the Sawur Region in West Junggar,Xinjiang 下载免费PDF全文
ZHOU Taofa TAN Lugui FAN Yu YUAN Feng YANG Wenping HE Lixin YUE Shucang School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No. Geological Party Xinjiang Bureau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ltay Xinjia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7,(2)
Acid intrusion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awur region, Xinjiang. The Ka'erjiao intrus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albite granite porphyry, K-feldspar granite porphyry, ivernite and granite porphyry. Being a transitional product between magma intrusion and eruption in the Sawur region, the Ka'erjiao intrusion was formed at the telophase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begining of early Permian as determined by the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with an age of 302.6±7.6 Ma (1σ). The intrusion consists of alkali-enriched rock, whos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of the LREE enrichment type, theδEu value is low and Nd, Sr, Pb isotopes reflect its mantle source characteristics. Theδ18O value of intrusion is low as a result of isotope exchange with meteoric water.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it was formed in a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Taking combined considerations of current studies of A-type granites and Permian volcanic rocks, we think that in the telophase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early Permian, the Sawur region was within the extension or compressional to extensional period of a post-collisional stage. The Ka'erjiao intrusion from mantle sources can confirm the vertical continental crust growth in the late Paleozoic. The Sawur region in west Junggar is consistent with east Junggar in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