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测绘学   171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266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gas and the enrichment differences show that some shale gases are insufficiently explained by the existing continuous enrichment mode. These shale gases include the Wufeng–Longmaxi shale gas in the Jiaoshiba and Youyang Blocks, the Lewis shale gas in the San Juan Basin.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ree static subsystem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gas reservoirs and seal formations) and four dynamic subsystems (tectonic evolution, sedimentary sequence, diagenet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generation history) in shale- gas enrichment systems. Tectonic evolution drives the dynamic operation of the whole shale-gas enrichment system. The shale-gas enrichment modes controlled by tectonic evolution are classifiable into three groups and six subgroups. Group I mod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ectonically controlle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and include continuous in-situ biogenic shale gas (I1) and continuous in-situ thermogenic shale gas (I2). Group II mod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ectonically controlled gas reservoirs, and include anticline-controlled reservoir enrichment (II1) and fracture-controlled reservoir enrichment (II2). Group III modes possess tectonically controlled seal formations, and include faulted leakage enrichment (III1) and eroded residual enrichment (III2). In terms of quantity and exploitation potential, I1 and I2 are the best shale-gas enrichment modes, followed by II1 and II2. The least effective modes are III1 and III2. The categorization provides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deep shale-gas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932.
江苏东海县幔源橄榄岩包体及其深部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县境内仅有两个碱性玄武岩火山口(平明山和安峰山)形成于晚新生代,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平明山为4.02~6.38Ma,安峰山为7.3~12.3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包体寄主岩为碧玄岩,岩浆没有经历明显分异和同化混杂作用。平明山碧玄岩含有丰富幔源包体,包括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二辉岩。采用:Bertrand等(1985)和Kohler等(1990)的温度-压力计估算了包体平衡温度和压力分别为830~900℃和1.5~1.7GPa。根据温压资料构建的古地温曲线,对应于大陆热流值75mW/m^2和岩石圈厚度55km。氧化缀饰法揭示本区橄榄岩包体经历了高温低应变速率塑性流动变形,形成各种类型的位错构造。高温高压实验测定,二辉橄榄岩Vp速度为8.0~8.2km/s,Vs速度为4.50~4.77km/s。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附近幔源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对东海地区岩石圈厚度、物质组成、热结构和底侵作用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933.
深反射地震勘探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由于不同于沉积地层的反射特征,深反射地震资料的解释需要不同于浅层水平层状介质的解释方法.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的统计分析为深反射地震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地球深部结构中非均质性的统计特性研究成果,阐述了随机介质模型的基本概念及二维随机介质的建立方法,讨论了随...  相似文献   
934.
El Nin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活动表现出多样性,给TC活动的气候预测带来挑战。采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1970—2018年的El Nino衰减年7—10月的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其与气候态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单个年份,存在着较大的正、负异常。为此,将El Nino衰减年分为TC生成频数偏少(负异常)和偏多(正异常)两种情形,对比两种情形的TC活动和大尺度环境要素特征。结果表明,TC生成频数偏少的情形,TC生成频数的异常减少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即(15°~25°N,140°~150°E)和(5°~25°N,150°~170°E),与垂直风切变增大、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和低层绝对涡度减少有关;TC生成频数偏多的情形,TC生成频数的异常增加主要发生在南海和菲律宾群岛附近,即(15°~25°N,110°~120°E)和(5°~25°N,120°~130°E),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增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上升运动增强和绝对涡度增大;对比两种情形发现,TC生成频数偏多的情形,广东和福建沿岸的东南风异常引导气流有利于菲律宾群岛附近生成的TC登陆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935.
珠江河网横向汊道体系是维持三角洲河网动力平衡的独特地貌结构,具有泄洪纳潮的重要功能,探讨该结构水位的阶段性演变及其影响因子辨识是河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采用流量驱动的R_TIDE数据驱动模型,对研究区域内“容桂-凫洲水道”和“潭洲-前航道”两个典型横向汊道体系共8个站点的日均水位序列进行分解,分离出由上游流量驱动引起的水位变化及地形和海平面共同驱动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水库的调蓄作用,在“容桂-凫洲水道”,流量驱动导致冬季日均水位抬升(平均为0.04m),其余三季日均水位下降;“潭洲-前航道”则由于北江流量增大导致流量驱动的日均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平均为0.17 m)。由于地形下切和海平面上升,地形和海平面共同驱动的日均水位变化普遍为负值(除南沙、黄埔站分别为0.11、0.07 m),“容桂-凫洲水道”中下部河段在秋季受海平面上升(秋季海平面高程最大)影响大于河床地形下切效应导致水位抬升,而其余站点主要受到疏浚、采砂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形下降影响,水位下降,且上游变化幅度明显大于下游;对径潮动力方差贡献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容桂-凫洲水道”和“潭洲-前航道”夏季径流对水位的方...  相似文献   
936.
文章在厘清海洋产业数字化相关概念的前提下,基于钻石模型构建了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2014—2020年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不同区域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区域内差异是研究期内我国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最小,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居中;三大海洋经济圈内海洋产业数字化集聚形式各具特征:北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高-低”集聚型,南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低-高”集聚型,东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则形成“高-高”集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