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8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723篇
测绘学   254篇
大气科学   443篇
地球物理   648篇
地质学   1509篇
海洋学   417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264篇
自然地理   24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是重建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但陆地长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目前较为罕见.本文选取兰州盆地已具古地磁测年的永登剖面(厚度为330~1310m部分,年代介于44~ 15Ma)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44Ma开始其值先逐渐偏重后变轻(平均-24.6‰),至33.2Ma突然变重后维持相对稳定的高值(平均-23.7‰),再至25.5Ma后又变轻(-24.4‰),与全球氧同位素从长期演化趋势以及事件上均呈现出较一致的对应关系,即与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这表明兰州盆地中始新世-中中新世期间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可能受控于全球温度变化,温度的改变可能影响了陆源C3植物与湖泊内生沉水和挺水植物对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比例,确切的机制理解有待其他指标的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972.
Objective High-pressure(HP)and ultrahigh-pressure(UHP)minerals tend to be preserved in mafic and ultramafic metamorphic rocks(e.g.eclogites and garnet amphiboli...  相似文献   
973.
沙丘形成演变是风-沉积物-其他地理因子相互反馈作用的一个动态系统过程,粒度可以揭示其中包含的部分环境信息并被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研究。本文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高大沙山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植被、地貌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迎风坡中上部及中部剖面各层沉积物主粒径均一,分别为中沙、细沙;迎风坡中下部及底部剖面细沙、中沙及粗沙等不同主粒径层交替,粒配复杂,其成因与粗沙粒保护作用、风向季节变化及地质时期气候变迁等因素有关;背风坡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趋向底部粗沙、中沙及极细砂增多,说明不同粒径对风及重力作用的响应存在差异;粒度参数散点图可以区分不同部位样品,趋向迎风坡底部剖面,沙粒分选性变差,正偏、负偏及近对称沙层交替,说明风力分选作用在不同部位差异明显及存在其他外力作用;沙层粒配影响植被多样性,迎风坡中上部中沙含量高,背风坡表层中部偏上极细沙及大于2.65 Φ细沙含量突然增加,是植被影响粒配的反映;迎风坡沉积环境的差异,说明随地质时期气候变迁,沙山形成可能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早期风力和水动力交替影响、具有风成与非风成环境交替特征的基底形成时期,二是以风力作用为主的现代沙山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974.
为了解海南近岸砗磲资源动态变化,于蜈支洲岛周边海域选取5个代表性站位,自2017-2020年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开展了砗磲资源评估、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等,结果显示:(1)各站位砗磲密度为0-30.00×10-2 ind./m2,且主要分布于3 m水深,在该水深区域,站位3和站位11砗磲密度最高,站位4次之,站位9和站位13最低,统计学分析表明砗磲密度与站位呈显著相关性(P<0.05)。(2)2017年,蜈支洲岛海域四种规格砗磲(壳长<5 cm、5-10 cm、10-15 cm和≥ 15 cm)均有分布,2018-2020年,未发现壳长≥ 15 cm的大规格个体。(3)尽管温度及各水质因子均与砗磲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水体硝酸盐NO3-浓度与砗磲密度相关系数最高(0.29)。(4)砗磲主要分布于活珊瑚底质(66.67%),其次为礁石(24.24%),砂石底质最低(9.09%)。(5)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存在相关性,空间上,站位3的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相关性高于站位11;时间上,2020年砗磲外套膜颜色与周边底质B值相关系数R高于2017年(0.899 vs.0.712)。研究首次开展了海南岛近岸海域砗磲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其结果可为砗磲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75.
通过岩心、测井、地下水常规离子组分及氢氧同位素样品测试对分布在莱芜盆地西北缘古近系半固结含水岩组物性、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补给循环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古新世以来盆地沉积演化史及含水层成岩阶段划分,分析半固结含水层地下水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埋深100 m以下的古近系砂砾岩含水层,长期处在早成岩A期,呈弱固结-半固结状态,兼具裂隙与孔隙含水层特性,且以孔隙为主.与碳酸盐岩含水层水化学特征相似,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现代大气降水作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蒸发浓缩作用,碳酸盐岩、石膏及盐岩溶解参与了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在莱芜盆地北部边界断裂处,部分断裂所夹断块可作为古近系含水岩组应急找水靶区.  相似文献   
976.
朱溪矿集区横路矿区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横路矿区位于朱溪矿集区内,其成矿条件与世界最大钨矿床--朱溪矿床类似,目前已发现了多处找矿线索,但前期工作主要聚焦于500 m以浅,亟待探索该区深部找矿前景。本文从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特征及钻探验证等方面综合分析,并与朱溪矿区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成矿地层层位、控岩控矿构造以及岩浆岩所处成岩-成矿事件等重要成矿条件上极为相似。此外,横路矿区的浅表矿化蚀变分布情况与岩脉密切相关,物化探异常及岩脉分布特征显示深部存在隐伏岩体。综合分析认为横路矿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具有找寻破碎带(热液脉)型、矽卡岩型及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77.
LOD技术在三维数字城市中可以简化景物的复杂度,提高绘制的算法效率以及绘制的实时性。本文在前人建筑物模型简化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一种实用的LOD模型简化方法及相配套的数据生产工艺,为建立高精度和高逼真度的三维城市模型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78.
冬小麦田咸水灌溉与土壤盐分调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浅层咸水灌溉,可使浅层咸水分布区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资源,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通过王瞳试验场进行的咸水灌溉与土壤盐分调控试验表明,利用3g/L左右的微咸水连续灌溉5a,根层土壤溶液浓度未超过小麦的耐盐能力,且作物增产;多年盐分变化趋势为:1994-1997年1m深度内土壤总含盐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总体变化不大,连续干旱的1997-1998年略呈上升趋势;麦秸覆盖和施有机肥能减少根层土壤盐分,对土壤盐分具有有利的调控作用,具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79.
树35-平27水平井密闭取心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密闭取心能够提高岩心分析资料的准确性。通过水平段密闭取心,可以检验水驱油效果、定量分析油层的油水动态及剩余油分布情况。这对制定有效的增产增效措施、提高特低丰度油层单井产量和储量动用程度、完善开发方案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直井密闭取心相比,水平井密闭取心难度更大。在进行水平段密闭取心技术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从井眼轨迹控制、钻具组合优化设计、取心工具配套和取心参数优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树35-平27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80.
提出一种改进的集总平均经验模态分解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组合的残差修正模型,并利用2015年不同经纬度同一时段以及相同经纬度不同时段IGS提供的电离层电子总量数据,用3种模型对5 d内的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改进模型5 d 内的平均相对精度为96%,而EMD-ARMA模型及ARMA模型分别为94.5%、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