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5篇
  免费   2332篇
  国内免费   3319篇
测绘学   1133篇
大气科学   2783篇
地球物理   2810篇
地质学   6398篇
海洋学   1923篇
天文学   588篇
综合类   1220篇
自然地理   1651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597篇
  2021年   696篇
  2020年   579篇
  2019年   671篇
  2018年   751篇
  2017年   660篇
  2016年   736篇
  2015年   680篇
  2014年   758篇
  2013年   803篇
  2012年   829篇
  2011年   895篇
  2010年   806篇
  2009年   751篇
  2008年   646篇
  2007年   662篇
  2006年   587篇
  2005年   535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367篇
  2001年   367篇
  2000年   401篇
  1999年   502篇
  1998年   387篇
  1997年   400篇
  1996年   370篇
  1995年   341篇
  1994年   302篇
  1993年   310篇
  1992年   231篇
  1991年   196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102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2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气候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振镛  林日暖 《气象学报》1987,45(3):346-353
河西冷凉灌区春小麦增产潜力大,具有光能丰富、温度适中、光温配合好、降水相对集中、有效风速大等气候优势,它可成为我国又一个小麦高产地区。限制该区春小麦生产潜力发挥的气候因素是分蘖—拔节期的干旱和开花—灌浆期的光照不足。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气候生产潜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2.
在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7.4级地震后二十天,即9月12日04点45分53秒发生了一次6.7级的强余震,在距微观震中约4公里处获得了强震记录。其最大水平向加速度值为123.8伽,是最大竖向加速度值的四倍。这次地震的反应谱峰值周期比海城、唐山、松潘地震都长。因此,虽然在微观震中处地震动强度相当于烈度7°,但震害却仅是6°。  相似文献   
973.
本实验研究了地壳内对压组合构造和对张组合构造中垂断层蠕滑,破裂错动时对主震断层(底断层)应力积累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实际地震活动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讨论。所得结论如下: 1.当垂断层蠕滑时,对压组合构造中垂直于底断层的压应力增大,它可以延迟主震发生但增大发震的能量;对张组合构造中垂直于底断层的压应力减小,剪应力略有增大,因而可以促使主震发生。2.如果垂断层某一部分为原来锁住的愈合断层或为完整介质,当其突然破裂错动时,可以使对张组合构造中的底断层的剪应力突然增大,同时压应力减小,因此前震序列中这类垂断层上的较大前震可看作底断层上主震即将来临的信号。3.由垂断层破裂前后单轴压力不变和位移不变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地壳中主震断层应力集中的过程。4.底断层的主震破裂可以使处于引张状态的垂断层上余震发育甚至发生强余震。本文还应用实验结果对前震活动的条带现象进行了解释,这将有助于判定对压组合构造中主震的断层面。  相似文献   
974.
本文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α径迹法在径迹蚀刻、判定、读数方法、误差来源等方面作了讨论,並做了一些相应规定,使α径迹法在地震预报中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还对陇西3.6级地震前α径迹法的观测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75.
一.前言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强震记录,不仅对开展地震地面运动研究很重要,而且对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等方面的研究也极为重要。但是,由于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机率及当前地震预报的水平所限,要取得理想的强震记录很困难,尤其是取得主震的近场记录更为困难。因此利用人工手段模拟天然地震,从而取得强震地面运动的各种资料,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虽然人工地  相似文献   
976.
Primarily based on the 1979 FGGE data 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circul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Asian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s together with their oscillation features and also the interplay be-tween various monsoon systems originating from the fact that the Asian monsoon area is divided into the East-Asian and Indian regions, of which the former is demarcated into the Nanhai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Mainland subregions.  相似文献   
977.
历史时期(1765-1980年)西藏水旱雪灾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振耀  吴祥定 《气象学报》1986,44(3):257-264
本文利用近千份藏文灾情历史档案和清政府驻西藏办事大臣有泰的日记和联豫的奏稿,以及西藏气象观测记录(1951—1980年),对西藏高原历史时期的水、旱、雪灾作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近百年来藏南的水旱灾是交替出现的,有三个多水期(1883—1906,1916—1934,1947—1962)和三个干旱期(1907—1915,1935—1946,1963—1980)。干旱期有逐渐加长的趋势。 2.西藏除了有变干的总趋势外,水旱灾还有明显的3.8—2.6年的周期。这与普遍存在的“准两年脉动”周期大体上一致。 3.藏南农区的降水量即使高于常年的一倍也不易形成洪水泛滥和大面积的内涝,但年降水量比常年少100mm以上就可造成严重干旱,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 4.造成西藏干旱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除高原气候近期有变干暖的总趋势外,近20年来水浇地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以及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不适当,象过份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等亦会造成农业干旱。 5.19世纪以来,藏北高原共发生15次严重大雪灾,其中尤以1828—1829年,1927—1928年,1887—1888年三次雪灾最为严重。但近50年,发生的雪灾较过去有所减轻。不过,1967—1968年雪灾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78.
我国钻探用金刚石聚晶材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吕智  劳善冬 《矿产与地质》1995,9(2):139-144
系统地阐述了我国钻探用金刚石聚晶材料(PCL)的工艺研究方面的独到之处,特别是在确定影响PCD耐磨性的主要工艺因素,以及如何提高、调整和控制耐磨性的工艺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79.
陶一川  姜鹏 《地球科学》1995,20(3):314-321
从地质固体系统与流体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能量流、物质流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建立烃类运移主要控制方程,即烃水两相拉格朗日型异常地层压力方程和饱和度方程,研制了开发了烃类运移数值模拟系统,阐明了该耦合系统的要素功能和求解方法,提供了改善系统模拟精度的措施,最后介绍了该模拟系统在松辽盆地东南隆起某测线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80.
Time-delay causes unsynchronized application of the control forces which may not only degrad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ol system but also even induce instability to the dynamic system. Time-delay control algorithm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o solve this practical problem. The control system is first formulated in discrete-time form. In the presence of time-delay, the motion equation of the discrete-time control system remains a difference equation which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first-order difference equation by augmenting the state variables. Optimal time-delay control algorithm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augmented system. The time-delay control forces are simply generated from the time-delay states multiplied by the constant feedback gain.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illustrat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algorithm. Since time-delay effect is incorporated i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structural control system throughout the derivation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system performance and dynamic stability are guarante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