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118篇 |
免费 | 3785篇 |
国内免费 | 57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34篇 |
大气科学 | 3879篇 |
地球物理 | 5383篇 |
地质学 | 13475篇 |
海洋学 | 4099篇 |
天文学 | 2198篇 |
综合类 | 1738篇 |
自然地理 | 26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1篇 |
2023年 | 530篇 |
2022年 | 1205篇 |
2021年 | 1501篇 |
2020年 | 1303篇 |
2019年 | 1402篇 |
2018年 | 1614篇 |
2017年 | 1551篇 |
2016年 | 1575篇 |
2015年 | 1355篇 |
2014年 | 1547篇 |
2013年 | 1729篇 |
2012年 | 1760篇 |
2011年 | 1843篇 |
2010年 | 1744篇 |
2009年 | 1625篇 |
2008年 | 1626篇 |
2007年 | 1537篇 |
2006年 | 1393篇 |
2005年 | 933篇 |
2004年 | 745篇 |
2003年 | 756篇 |
2002年 | 853篇 |
2001年 | 781篇 |
2000年 | 637篇 |
1999年 | 555篇 |
1998年 | 418篇 |
1997年 | 419篇 |
1996年 | 343篇 |
1995年 | 335篇 |
1994年 | 285篇 |
1993年 | 244篇 |
1992年 | 201篇 |
1991年 | 145篇 |
1990年 | 121篇 |
1989年 | 130篇 |
1988年 | 97篇 |
1987年 | 68篇 |
1986年 | 67篇 |
1985年 | 52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42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28篇 |
1979年 | 35篇 |
1978年 | 20篇 |
1976年 | 17篇 |
1975年 | 22篇 |
1973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23.
海水声速剖面通常使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进行稀疏表示,然而基函数会受到数据完备性和数据测量时间的制约,其代表性误差会导致声速剖面重构精度受限。为了提高声速剖面的重构精度,本文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对BOA_Argo历史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聚类空间的训练集数据对实测声速剖面重构精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声速剖面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特性,聚类后的历史声速剖面集生成的基函数和平均声速剖面具有最优的重构性能。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历史声速剖面训练集的选取提供实际指导意义,进而提高声速剖面重构精度乃至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24.
安徽铜陵新桥矿区二叠系栖霞组底部和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之间产出层状、似层状菱铁矿矿层。开展菱铁矿矿层成因研究对于深入剖析区域层控矽卡岩型铜铁矿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菱铁矿矿石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菱铁矿矿石主要由菱铁矿、石英、伊利石和有机质等组成,菱铁矿颗粒粒径较小,表面具有成岩自生的自形石英硬模的微结构,SEM原位微区成分分析显示菱铁矿中除了主量元素铁,还含有大量的锰、锌和钙。矿石中存在两种微结构和不同成因的石英:表面具菱铁矿硬模和次生加大结构的碎屑石英;具六方双锥、单锥以及生物成因球形的自生石英。菱铁矿矿石的组成和矿物表面微结构表明其为沉积成因,非岩浆热液起源。富有机质和亚铁的沉积菱铁矿层和沉积胶状黄铁矿层协同作用,可能是铜陵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状铜铁矿床层控性重要制约因素,以及可能作为燕山期中酸岩浆演化的氧化性含铜成矿流体卸载成矿的地球化学还原障。
相似文献25.
对于测绘技术人员来说,需要编写设计书、技术总结、监测方案等测绘类文档。利用Word2003自带的绘图工具,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介绍了“利用复制+粘贴工具”、“转换图像格式”、“使用插入对象”三种方式在Word2003文档中插入AutoCAD2004图形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26.
As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cluster analysi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geology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but sometimes the results of clustering were difficult to interpret, or missclassification of geochemically similar members into entirely different clusters might occur. The reason for this is suggested and discussed. A new technique, fuzzy clustering is introduced. Comparision of the results of fuzzy clustering with conventional clustering using a set of hypothetical data is made. An example of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dicating the apparent merits of fuzzy clustering is given. This technique might show great promise when applicated to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problems. 相似文献
27.
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