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因多年未加选育的累代养殖,养殖大黄鱼生长缓慢,性早熟、免疫力低下,亟需对养殖大黄鱼进行遗传改良。多样性芯片技术(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DAr T)具有高通量和低成本的显著特点,不需要明确物种的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因而广泛应用于动植物遗传图谱制作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旨在采用DAr T技术鉴定与"东海1号"大黄鱼体长相关分子标记。首先随机测得"东海1号"大黄鱼199个个体体长,均值为13.45cm,符合正态分布(P0.05),"极端大群体"和"极端小群体"之间差异显著(P0.01)。然后采用7组限制性内切酶组合(Pst I/Alu I、Pst I/Ban II、Pst I/Bsp1286I、Pst I/Bst NI、Pst I/Hae III、Pst I/Rsa I、Pst I/Taq I)分别进行酶切,获得基因组代表性DNA片段并用于文库构建。根据多态性克隆数和多态性率确定Pst I/Rsa I酶切组合为最优降低基因组复杂度方法。之后从Pst I/Rsa I基因组代表性DNA片段文库中扩增获得3360个片段,以此为多样性芯片探针进行芯片点制,杂交筛选获得18个大黄鱼体长相关DAr T候选标记。经过新群体样本再次验证,仍有8个DAr T标记与体长相关。本研究有助于选育生长性状优良的大黄鱼群体。  相似文献   
62.
采用Matchmaker酵母双杂交系统,将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n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编码蛋白NS1、NS2和CP序列分别构建到酵母猎物载体p GADT7和诱饵载体p GBKT7上,分别转化至酵母AH109以检测重组猎物载体和诱饵载体的自激活作用及对宿主的毒性作用,发现无自激活作用和毒性作用,随后将重组猎物载体和诱饵载体两两共转至酵母AH109中,涂布于SD/-Leu/-Trp固体培养基上,再点种至SD/-Ade/-His/-Leu/-Trp/X-α-gal固体培养基以鉴定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表型鉴定结果显示,只有共转化有p GADT7-CP/p GBKT7-CP的酵母重组子能够在SD/-Ade/-His/-Leu/-Trp/X-α-gal上生长并显蓝,而其它重组子均不能在其上生长,表明病毒的CP能够自身互作,而其他编码蛋白间无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病毒CP自身互作的作用位点,分别从CP的N端和C端截短若干个氨基酸序列,结果发现CP的自身互作是高度敏感的,任何较少氨基酸序列的缺失都将导致其自身互作的丧失。本研究为深入探讨病毒的组装机制和致病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3.
由于山体的特殊地质背景及人类工程活动,四川省南江县陈家湾滑坡在平面位置上以中间山梁为界分为Ⅰ号、Ⅱ号滑坡及潜在不稳定斜坡。通过地质灾害勘查,研究了滑坡特征及其地质成因机制,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仅Ⅰ号滑坡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根据滑坡地形特征、稳定性分析结果,结合保护对象,对Ⅰ号滑坡提出了“抗滑桩+截水沟”和“预应力锚索+抗滑短桩+截水沟”两种防治方案。通过对比分析,推荐“抗滑桩+截水沟”为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4.
苏北牛山片麻状A型花岗岩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苏北牛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震旦期,富含碱性长石,普遍含有碱性镁铁矿物,具有高硅、富碱、低铝、贫水,富含Nb、Zr、Y、Ga、REE及Eu明显亏损等特征,为A型花岗岩。其Y/Nb、Yb/Ta、Ce/Nb等比值较高,Ga×104/Al和碱度较低,属A2亚型花岗岩。它是苏胶造山带在晋宁期碰撞造山后的拉张环境下,由地幔热流上涌,致使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于中地壳侵位而形成。  相似文献   
65.
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地区发生ML 4.4地震,为得到准确的震源深度,根据sPL震相基本特征,对震中距20-70 km范围内8个地震台站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在其中4个地震台观测到明显的sPL震相,利用频率-波数(F-K)方法,计算其理论波形图,与处理后的观测波形拟合对比,得到震源深度范围,与TDMT-INV方法、PTD方法及河北测震台网编目等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sPL震相测定河北临城ML 4.4地震震源深度可靠,其深度范围为10-11 km。  相似文献   
66.
一个混沌气候时间序列含有各种各样的周期 ,其中周期 2 ,3和 5是最基本的周期 ,它们又是气候突变时间层次映射的主要角色。根据周期 2 ,3和 5的突变时间规律 ,它基本符合子波变换所导得的微分方程的解 ,由周期 1的突变时间可以预测周期 2 ,3和 5的突变时间。文中对北半球气温和中国气温的突变时间做了预测 ,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7.
分析了时空表达与建模理论的5个发展阶段:基于静态数据模型扩展、面向对象表达、基于对象变化(事件序列)、时空集成和以过程为核心的时空数据模型;阐述了时空数据模型在时空动态语义、地理时空认知表达和地球信息科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由于现有时空数据模型主要以地理实体存在状态的"对象视图"或"事件视图"(而不是演变特性的"过程视图")作为表达载体,割裂了其内在联系,无法实现复杂地理实体的时空语义描述和动态过程分析。最后,提出以地理实体演变为核心的时空语义描述方法和融入地理对象、变化机制、对象变化的时空动态表达将是时空表达与建模理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8.
针对目前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存在的三维地理场景大都是局部的、基于投影的2.5维表面模型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利用球体大圆弧八叉树剖分(SGOG)瓦块建立大区域真三维地理场景的方法。将SGOG特定剖分层次的顶点与全球共享DEM数据进行匹配,构建大区域真三维地形框架;以地形起伏度为阈值,采用不同层次的瓦块进行自适应建模,大大减少了数据量;粘贴遥感纹理,建立虚拟地理场景。中国大陆地区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但顾及了地球曲率,克服了投影变形的缺陷,而且可以利用SGOG多尺度特性,灵活建立各种(混合)尺度的模型,并可实现地表上下空间的一体化建模。  相似文献   
69.
蛇纹石化与壳幔演化乃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密切相关.泰山蛇纹石质玉石产于华北克拉通鲁西雁翎关绿岩带内,是绿岩带型蛇纹石质玉石的典型代表,玉料可分为泰山墨玉、泰山碧玉和泰山翠斑玉(泰山花斑玉)三大类.虽然前人对泰山超基性岩型蛇纹石质玉石进行过研究,但对其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仍然薄弱.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泰山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泰山墨玉主要矿物组成为叶蛇纹石和利蛇纹石,而泰山碧玉和翠斑玉主要矿物均为叶蛇纹石;三类玉料均富集Cr、Co、Ni等相容元素;与其他产地蛇纹石玉相比,泰山蛇纹石玉更富Ni而贫Cr;Cr/Ni和Ni/Co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25~0.42、27.43~42.77;亏损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玉石具有稀土元素总量低(ΣREE=0.57~3.02μg/g),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Eu负异常较为明显(δEu=0.18~0.45)等特征.早期形成的泰山墨玉主量元素更加贫Si、富Mg、Fe,泰山碧玉和翠斑玉则相对富Si和富集U、Pb等亲流体元素.结合野外产状特点,可以认为,①泰山玉原岩为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鲁西绿岩带上残余亏损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超基性火山岩,其原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某些特征;②低Cr含量和Cr/Ni值,低稀土元素总量、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等是绿岩带型泰山蛇纹石质玉石重要特征;③泰山碧玉和翠斑玉的成玉过程可能受到后期热液流体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70.
In rock engineering, the damage criteria of the rock mass under dynamic loads are generally governed by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wave amplitudes, such as the peak particle velocity and the peak particle acceleration. Therefore, the prediction of wave attenuation across fractured rock mass is important on assessing the stability and damage of rock mass under dynamic loads.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DDA) for modeling wave propagation problems in rock mass. Parametric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to obtain an insight in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accuracy of wave propagations, in terms of the block size, the boundary condition and the incident wave frequency. The reflected and transmitted waves from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materials are also numerically simulated. To study the tensile failure induced by the reflected wave, the spalling phenomena are modeled under various loading frequenci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DA is capable of modeling the wave propagation in jointed rock mass with a good accuracy.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