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04篇 |
免费 | 2621篇 |
国内免费 | 14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9篇 |
大气科学 | 959篇 |
地球物理 | 1276篇 |
地质学 | 4357篇 |
海洋学 | 1396篇 |
天文学 | 161篇 |
综合类 | 577篇 |
自然地理 | 74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183篇 |
2023年 | 239篇 |
2022年 | 363篇 |
2021年 | 491篇 |
2020年 | 474篇 |
2019年 | 451篇 |
2018年 | 436篇 |
2017年 | 402篇 |
2016年 | 423篇 |
2015年 | 444篇 |
2014年 | 435篇 |
2013年 | 513篇 |
2012年 | 542篇 |
2011年 | 539篇 |
2010年 | 522篇 |
2009年 | 445篇 |
2008年 | 497篇 |
2007年 | 357篇 |
2006年 | 365篇 |
2005年 | 302篇 |
2004年 | 277篇 |
2003年 | 299篇 |
2002年 | 371篇 |
2001年 | 306篇 |
2000年 | 214篇 |
1999年 | 155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辽东地区硼矿床受控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大石桥-凤城-宽甸古隆起构造带.元古宇辽河群下部里尔峪组含硼岩系呈W-E、NE向、长约350 km、宽60 km的长条带状展布.硼矿体发育于里尔峪组蛇纹石化镁橄岩或蛇纹石化富镁大理岩中,具有明显的层控和岩控特征.虎皮峪-红石砬子-清河近东西向线状紧密的复式背、向斜间多期次次级的背、向斜发育,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变形.硼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具尖灭膨缩现象.围岩蚀变强烈.大量的电气石化使围岩中硼元素的含量偏高;蛇纹石化镁橄岩或蛇纹石化富镁大理岩的Ca/Mg比值波动极大,表明其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含硼岩系的厚度与矿体的关系呈正相关性,当厚度超过35 m时就有可能成矿,且厚度越大,矿体的规模和矿石质量越好.在部分地区,赋矿的褶皱构造完全倒转,有里尔峪组的层序倒转,混合岩段反转至上部,且混合岩化明显增强,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而其下部250~600 m是含硼岩系,发育优质隐伏硼矿.据辽东地区硼矿体的这些特征,推测了4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2.
103.
黄海南部海门近岸牡蛎礁发育的物质基础与环境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现代牡蛎礁多发育在河口,但位于黄海南部的海门市近岸牡蛎礁却发育在非河口地区。利用对岩芯和剖面进行的岩相、粒度、硅藻及14C年代等因子的分析测试数据,对黄海南部的海门市近岸牡蛎礁的发育场所和环境背景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该地在距今5630年左右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沉积环境变化,由之前的潮间带环境转变为之后的河口砂坝或者受河口影响的潮流砂脊相环境,形成了适宜牡蛎生长和牡蛎礁发育的条件。尽管牡蛎礁现在出露在粉沙淤泥质潮滩上,但是其发育的基底不是粉砂淤泥质潮滩,而是河口砂坝或者受河口影响的潮流砂脊。黏土矿物特征还显示出,海门牡蛎礁的发育还与长江口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4.
105.
“源-汇”景观格局的热岛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基于2017年Landsat 8遥感影像,通过GIS技术选取城市地表温度、源汇景观密度、源汇景观贡献度和景观效应指数,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汉市局部源汇景观格局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贡献及其效应。结果表明:① 武汉市城区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热岛强度大、范围广,呈“大”字型分布,工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产生的UHI更显著;② 武汉市城区平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在距市中心约8 km处达到峰值后沿城乡梯度逐渐下降,呈现“倒钩型”特征,这一现象与景观密度变化密切相关;③ LST与源(正向)、汇(负向)景观密度存在极强相关性,不透水表面是城区热岛的主要贡献因子;④ 相同密度的水体和绿地,水体更具有削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⑤ 一般当汇-源景观面积比>0.89(汇区密度>0.47)时,局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有缓解作用,且局部汇区越集中缓解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6.
在地球科学领域盆山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地质单元或整体进行研究。在评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盆山系统分类三原则:即板块构造单元(位置)、盆山形成演化的构造动力学体制、构造-古地理特征或区域源-汇构造-沉积属性,并由此将盆山系统划分为陆内、陆缘(陆洋)和洋内盆山系统三大类及下属十四个亚类。进而论述了盆山系统沉积学的研究体系,其中构造-地层单元与等时地层格架、物源示踪与源汇体系、综合沉积记录及古构造-古气候演变等三方面是研究基础,沉积体系(域)与综合构造-古地理是核心,而盆山演化动力学为学科目标。以华北东部陆内盆山系统为例,研究指出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蒙古联合块体的碰撞隆升,形成了该区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最显著的陆内山-盆系统,而苏鲁造山带碎屑物源影响甚微;以塔里木陆缘盆山系统为例,初步揭示了泥盆-石炭纪西南天山被动陆缘与东南天山弧相关陆缘盆山系统的差异记录。研究认为,为了深化盆山动力学研究,现阶段特别值得在物源示踪与源汇体系、综合沉积记录及古构造-古气候演变方面加强盆山系统沉积学工作。 相似文献
107.
大兴安岭中南段上二叠统林西组发育厚层的暗色泥页岩,是区域上重要的上古生界生烃层系之一。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是林西组的典型剖面之一,本文以该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取自该剖面林西组的10件砂、泥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剖面样品元素分析和物源判别函数(F1-F2)、Ni-TiO2、La/Th-Hf图解判别结果表明,陶海营子剖面林西组沉积物来源多样,主要来源于上地壳长英质火成物源区和石英岩沉积物源区,还有少量来自中、基性岩火成物源区。剖面样品微量元素PAAS(后太古庙澳大利亚页岩)标准化蛛网图、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K2O/Na2O-SiO2、Zr/Th、TiO2-(TFe2O3+MgO)图解、物源构造背景判别函数(F1-F2)''的分析判别和剖面样品与不同构造环境砂岩地球化学参数对比结果表明,陶海营子剖面林西组物源构造背景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特征,构造背景较复杂。综合分析可知,陶海营子剖面林西组物源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火成岩、石英质沉积岩,以及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背景下的火成岩。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兴蒙造山带内伸展作用背景下的晚石炭世-二叠纪岩浆型被动陆缘沉积建造和与俯冲背景有关的古生代弧岩浆岩应该是陶海营子剖面林西组的主要物源。 相似文献
108.
Xuan Ding LianFeng Gao NianQiao Fang WenJun Qu Jian Liu JiangShan Li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9,52(8):1091-1103
Base on the Os isotope stratigraphy together with the empirical growth rate models using Co concentrations, the growth ages
of the ferromanganese crusts MHD79 and MP3D10 distributed in the seamount of Pacific are confirmed. Through the contrast and
research on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including ODP Leg 144 and the crusts CD29-2, N5E-06 and N1–15 of the seamount of the
Central Pacific, the uniform five growth and growth hiatus periods of them are found,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enozoic
ocean evolvement process. In the Paleocene Carbon Isotope Maximum (PCIM), the rise of the global ocean productivity promoted
the growth of the seamount crust; the first growth hiatus (I) of the ferromanganese crust finished. In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 though the vertical exchange of seawater was weakened, the strong terrestrial chemical weathering
led to the input of a great amount of the terrigenous nutrients, which made the bioproductivity rise, so there were no crust
hiatuses. During 52–50 Ma, the Early Eocene Optimum Climate (EECO), the two poles were warm, the latitudi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was small, the wind-driven sea circulation and upwelling activity were weak, the terrestrial weathering was also weakened,
the open ocean bioproductivity decreased, and the ferromanganese crust had growth hiatus again (II). From early Middle Eocene-Late
Eocene, Oligocene, it was a long-term gradually cooling process,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ea circulation and upwelling led
to a rise of bioproductivity, and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of the hydrogenous element Fe, Mn and Co and the biogenous element
Cu, Zn, so that was the most favorable stage for the growth of ferromanganese crust (growth periods III and IV)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hiatus III corresponded with the Eocene- Oligocene boundary, is inferred to relate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transformation,
celestial body impact event in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From the early to the middle Miocene, a large-scale growth
hiatus (hiatus period IV) of the ferromanganese crust in the studied area is inferred to relate with temporary warm up climate
and ephemeral withdrawal of Antarctic bottom water in the early Miocene. After that, the Antarctic ice sheets extended, the
bottom water circumfluence strengthened, the ocean fertility increased, and the once interrupted crust continued to grow in
the late Miocene (growth period V).
Supported by 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10th Five Year” Topic (Grant No. DY105-01-04-14) 相似文献
109.
不同墙体位移方式下被动土压力的颗粒流模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对各种移动模式的刚性挡墙被动土压力进行了模拟。再根据已有的模型试验建立颗粒流模型,分别让刚性墙体朝土体一侧平移、绕墙体顶部转动和绕墙体底部转动,给出了这三种情况下墙后被动土压力的分布图形以及相应的竖向应力的分布图形,同时给出了墙后被动土压力随墙体位移的变化规律。最后,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能较好地模拟墙后被动土压力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