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6篇
  免费   625篇
  国内免费   882篇
测绘学   206篇
大气科学   709篇
地球物理   1221篇
地质学   1482篇
海洋学   412篇
天文学   383篇
综合类   225篇
自然地理   275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8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8篇
  1975年   17篇
  1973年   20篇
  1971年   18篇
  1960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龙须菜和扁江篱多糖的组成及其抗肿瘤效果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于1985-1987年期间用冷水和热水对采集于青岛的龙须菜和扁江篱的琼胶型多糖进行提取。两海藻的热水提取多糖都通过DEAE-SephadexA50色谱桩用热水和不同浓度NaCl深液前后进行洗脱分级。龙须菜和扁江篱多糖的主要级分分别为0.5mol/L和1.0mol/LNaCl洗脱级分。对各级分做化学分析及IR和^13CNMR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菜多糖由琼二糖、琼胶糖前体和6-OCH3-琼二糖组成  相似文献   
42.
长江口海水的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核对1980年国际海水状态方程应用于中国近岸海水的可靠性,高精度的磁力浮沉子密度计在15—25℃,盐度5—35,一个大气压条件下,测量了长江口附近海水及其人工稀释海水的相对密度。结果表明,海水密度直接测量值系统地偏高于状态方程计算值,二者之间的偏差随水样盐度值降低而增大,且与海水[Ca~(2+))/s比值成明显正相关关系。经计算机拟合,导出了长江口附近海水及其稀释海水的状态方程,该方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标准偏差为±3.9×10~(-3)kg/m~3。  相似文献   
43.
徐映深  高中和 《台湾海峡》1992,11(4):368-371
上元-坑园牡蛎礁位于高潮位以下3m,主要成分为长牡蛎和近江牡蛎,其~(14)C年龄为3043±82a,B.P.。据此推算出罗源湾一带海岸处于缓慢上升状态,速率为1.15mm/a。根据上元-坑园牡蛎礁的上述特征,并结合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的表现,作者认为这一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以“陆动型”海平面变化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4.
A special fine structure (slowly drifting chains of narrowband fiber bursts), firstly observed during the solar type-IV radio burst on April 24, 1985, is interpreted as the radio signature of whistler waves periodically excited by a switch-on/switch-off process of a loss-cone instability in a localized wave packet of the fast magnetoacoustic mode.  相似文献   
45.
Background signal of the scintillation detector routinely used for atmospheric Kr-85 counting follows fluctuations, and their connection with cosmic ray variations is searched for.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27-day moving average of sunspot numbers and the background is obtained from the 1988 data.  相似文献   
46.
On the basis of simplification of the Planck function in a low temperature range, this paper revises the practical split-window algorithm and presents a method for retrieving snow surface temperature (Ts) based on MODIS data in the middle-latitude reg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Qinghai Lake region reveals that it is feasible for the retrieval of Ts.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stro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s and altitude. By analyzing three typical areas in which land cover was relatively homogenou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s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 (NDSI) and then presents a new concept named "NDSI-Ts space".  相似文献   
47.
地壳的拆离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约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层)或中部地壳(变质核杂岩)。地壳拆离作用具有运动学极性(NWW或SEE)、几何学宏观(区域)对称与微观(局部)不对称性、遍布全区但不均匀性,以及形成时间的跨越性(140~60Ma)等特点,并使得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显著的减薄。本文研究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厚度变化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除新生代裂陷发育区岩石圈厚度明显较小且厚度有迅速变化外,从华北向贝加尔地区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厚,也即东亚地区岩石圈具有楔形形态。晚中生代时期的地壳(或地幔)拆离作用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岩石圈同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破坏,华北克拉通在这一时期的破坏仅仅是区域岩石圈减薄在华北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8.
嘉陵江曲流地貌景观在世界曲流地貌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系统的阐述了嘉陵江曲流的演化、形成,并进行了与国际河谷曲流的对比研究,提出建立国家级曲流地质公园的意见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9.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结合在线监测技术,在VB环境下利用MapObjects控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污水管网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对污染源排污状况及污水管网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是城市污水管网运行管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0.
通过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资料,认为留西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主要发育辫状分流河道、越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沙三上亚段为一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分别对应于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绘制了每个沉积阶段的沉积相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形成的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与辫状河三角洲近东西向展布的砂体形态相互配置,加之良好的油源供给,为后期成藏创造了条件。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与沉积中期发育的烃源岩形成了十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隐蔽油藏发育条件。总结了该区隐蔽油藏成藏的4种模式,确定留西地区中南部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