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22篇 |
免费 | 2850篇 |
国内免费 | 46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42篇 |
大气科学 | 2110篇 |
地球物理 | 2465篇 |
地质学 | 8208篇 |
海洋学 | 2387篇 |
天文学 | 195篇 |
综合类 | 1066篇 |
自然地理 | 16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7篇 |
2023年 | 384篇 |
2022年 | 746篇 |
2021年 | 964篇 |
2020年 | 836篇 |
2019年 | 821篇 |
2018年 | 807篇 |
2017年 | 730篇 |
2016年 | 825篇 |
2015年 | 929篇 |
2014年 | 880篇 |
2013年 | 1026篇 |
2012年 | 1055篇 |
2011年 | 1041篇 |
2010年 | 1061篇 |
2009年 | 995篇 |
2008年 | 930篇 |
2007年 | 815篇 |
2006年 | 818篇 |
2005年 | 710篇 |
2004年 | 593篇 |
2003年 | 496篇 |
2002年 | 542篇 |
2001年 | 506篇 |
2000年 | 380篇 |
1999年 | 216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110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67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63年 | 3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74.
75.
湖相介形类壳体微量元素(本文主要指Mg和Sr)是重建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定性或定量地反映湖水信息。自20世纪80年开始应用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古环境重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影响因素:(1)其宿生水体中M/Ca比值(M主要指Mg和Sr)的影响因素:季节变化、微环境差异和湖泊演化过程,这类因素通过对宿生水体中M/Ca比值来影响介形虫壳体中的M/Ca比值,进而造成古环境重建结果的误差增大或可靠性降低;(2)介形类壳体微量元素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宿生水体中M/Ca比值、温度、碱度等,这类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介形类壳体分泌、钙化的生命-化学过程的因素,是定量重建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现代介形类生活习性和微量元素组成变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消除或减小以上影响因素对古环境重建的影响,提高介形类壳体化石中微量元素组成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6.
针对目前遥感水系提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遥感影像水系提取方法。该方法在光谱模式识别提取水体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将提取的水体结果进行断线连接、去噪及细化等处理,从而得到连续的水系。以Landsat ETM+影像为例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取连续、完整的水系;且提取的水系精度与现势性均优于国家测绘局发布的1∶25万数字线划图(DLG)水系。 相似文献
77.
提出了利用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快速模拟GOCE卫星重力梯度沿轨道观测值的方法。首先,由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技术快速计算球面格网数据;然后,用球面格网数据内插沿卫星轨道重力梯度观测值。由球谐展开式直接计算的沿轨观测值与内插得到的观测值的比较结果说明,该方法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78.
为探索陆相湖泊环境记录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演化的信息,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铜川石川河剖面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3s)和三叠系的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纸坊组(T2z)为研究对象,对界面上下地层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通过主量和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以及TOC测试对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和古气候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气候环境代用化学指标的波动指示了从晚二叠世至早中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氧化程度相对低,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紫红色砂泥岩代表水体较浅的河流-三角洲相,强氧化环境,气候干旱炎热;而到中三叠统纸坊组沉积期,湖平面上升,元素的迁移作用加强,氧化程度变弱,气温降低,气候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陆相P/T界线上δ^13CPDB存在显著负偏,与全球范围内的海相P/T界线具有一致性,说明在华北地台陆相P/T界线上同样存在气候突变和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相地层可对比。 相似文献
79.
Using a set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from 39 CMIP5 climate models, we project the emergence time for 4?C global warming with respect to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associated climate changes under the RCP8.5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 scenario.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39 models, the median year in which 4?C global warming will occur is 2084.Based on the median results of models that project a 4?C global warming by 2100, land areas will generally exhibit stronger warming than the oceans annually and seasonally, and the strongest enhancement occurs in the Arctic,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summer season. Change signals for temperature go outside its natural internal variabilities globally, 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verages 9.6 for the annual mean and ranges from 6.3 to 7.2 for the seasonal mean over the globe, with the greatest values appearing at low latitudes because of low noise.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generally occurs in the subtropics, whilst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mainly appears at high latitudes. The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most of the high latitudes are greater than the background variability, and the global mean signal-to-noise ratio is 0.5 and ranges from 0.2 to 0.4 for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means, respectively.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1.5?C, in which cas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ill experience a far more moderate change than the natural internal variability. Large inter-model disagreement appears at high latitudes for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at mid and low latitudes for precipitation changes. Overall, the intermodel consistency is better for temperature than for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80.
利用2010年南京夏季城市热岛三维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南京夏季典型天气条件下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夏季高温晴天日平均热岛强度达1℃以上,夜间热岛强度稳定且强于白天,热岛分布具有方向性特征并与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对应较好。白天,城市大气混合层的发展速度和高度均大于郊区;夜间,由于城市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及下垫面的粗糙特性,致使城市低空始终存在着一个对流混合层,其高度至少有250 m。城市下垫面高热量储存和强湍流输送的共同作用形成边界层内热岛,热岛强度总体上随高度递减,影响高度在白天约900 m、夜间约300 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