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080篇 |
免费 | 9054篇 |
国内免费 | 62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04篇 |
大气科学 | 6875篇 |
地球物理 | 8318篇 |
地质学 | 17042篇 |
海洋学 | 4175篇 |
天文学 | 1411篇 |
综合类 | 3644篇 |
自然地理 | 42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4篇 |
2024年 | 649篇 |
2023年 | 839篇 |
2022年 | 1621篇 |
2021年 | 1882篇 |
2020年 | 1680篇 |
2019年 | 1751篇 |
2018年 | 1816篇 |
2017年 | 1717篇 |
2016年 | 1987篇 |
2015年 | 1692篇 |
2014年 | 2077篇 |
2013年 | 1930篇 |
2012年 | 1870篇 |
2011年 | 1957篇 |
2010年 | 2061篇 |
2009年 | 1921篇 |
2008年 | 1786篇 |
2007年 | 1682篇 |
2006年 | 1311篇 |
2005年 | 1241篇 |
2004年 | 942篇 |
2003年 | 941篇 |
2002年 | 906篇 |
2001年 | 940篇 |
2000年 | 1082篇 |
1999年 | 1481篇 |
1998年 | 1189篇 |
1997年 | 1127篇 |
1996年 | 1038篇 |
1995年 | 913篇 |
1994年 | 790篇 |
1993年 | 716篇 |
1992年 | 567篇 |
1991年 | 456篇 |
1990年 | 333篇 |
1989年 | 318篇 |
1988年 | 281篇 |
1987年 | 157篇 |
1986年 | 158篇 |
1985年 | 98篇 |
1984年 | 103篇 |
1983年 | 81篇 |
1982年 | 65篇 |
1981年 | 58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34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11篇 |
1958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寒武系烃源岩是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海相油气最为主要的来源,长期以来—对这套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多停留在全盆地或单一区块分析,给油田资源评价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利用野外露头和新井钻探取心,在分析寒武纪沉积环境及构造格局基础上,总结北部凹陷寒武系烃源岩的发育及分布特征,对所采样品选取多参数进行评价,然后通过盆地模拟软件模拟寒武... 相似文献
62.
63.
64.
65.
探讨了GPS PPK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及在工作中与RTK的联合使用,详细地介绍了PPK与RTK之间的优缺点及PPK的作业流程。 相似文献
66.
67.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各油田的151个原油进行了分子地球化学分析,并选取伽马蜡烷/C30藿烷、升藿烷指数、甾烷C27/C29和三环萜烷/C30Hop四个参数作为变量进行SAS聚类分析。结合常规二维散点图法,柴西原油可以分为3个油族7个亚族:油族Ⅰ以强水体分层、强还原环境为特征,主要分布于西端的七个泉、红柳泉地区,该油族可以分为两个亚族,油亚族②相比于油亚族①具有更高的甾烷 C27/C29比值;油族Ⅱ主要分布于狮子沟、花土沟、跃进和南翼山油泉子地区,在七个泉、红柳泉等地区也有分布,以相对较强的水体分层、还原环境为特征;油族Ⅲ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切克里克、乌南、绿草滩、咸水泉、跃西和跃进Ⅱ号等地区,以水体分层变差、较还原环境为特征,该油族可以分为3个亚族,其中油亚族⑤则具有异常低的三环萜烷/C30Hop 比值,油亚族⑥具有异常高的甾烷 C27/C29比值,油亚族⑦则具有异常高的三环萜烷/C30Hop 比值。油族空间分布特征受下干柴沟组源岩有机相在空间上的变化制约,下干柴沟组源岩发育时期,自西向东地层沉积速率增大,水体的分层变差、还原性降低,导致陆源输入的增加以及有机质保存条件变差。 相似文献
68.
天山地区SAR数据雪盖制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分析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机理及雪盖参数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利用航天飞机搭载的成像雷达(SIR-C)获取的天山C波段、多极化SAR数据,进行提取雪盖信息的实验。数据通过预处理、散射系数图像的计算、去噪、入射角改正等处理后,利用BAYES监督分类方法产生该地区的雪盖分类图。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多波段、多极化SAR进行雪盖制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9.
在系统整理以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本区第②层黄土状粉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载荷试验成果,通过三元一次方程得出第②层黄土状粉土的承载力的经验公式,该公式的建立对本区工程建设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
A sequential waveform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asin-edge structure excited by a plane incident P-wave. The full procedure involves: (a) a previous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investigated model using the seismic wave velocities and depths of the sedimentary stratifications; (b) an input motion determined from the records at stations installed on hard rock; (c) forward computation of the P-SV elastic wave field by means of a two-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FD) method; (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odel vector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technique and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tested structure with the observed wave field; (e) the correction of the initial model by trial-and-error by tes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hetics and observed data, and (f) the final solution obtained by iteration using the conjugate gradient algorithm. The search of an optimal basin-edge model has been parallel processed by varying the shapes and velocities of strata on the basis of the fitting of relative timing, amplitude and phase between the output and the observed data. The input motion and sensitivity have been checked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numeric analysis. Using the teleseismic records generated by 7 earthquakes recorded at 26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we have studied the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located in the Bohai Bay basin, northern China. Two cross sections show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velocity results and the geological sections available 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we obtain evidence of three hidden faults under the sections and features that suggest major extensions at the Paleogen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