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4篇
  免费   612篇
  国内免费   1529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313篇
地球物理   782篇
地质学   2501篇
海洋学   258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320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623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305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84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6篇
  1934年   5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城市钻孔数据地下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实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介绍了基于钻孔数据的城市地下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实现过程,提出了基于钻孔数据三维地质建模的总体思路、钻孔数据管理和层序分层方法,还介绍了软件的模块组成及应用实例。建立的软件实现了对城市钻孔数据的三维建模、可视化分析和科学管理,具有丰富的二维成图和三维显示功能,实例的应用也说明本软件是分析城市第四系构造格架和演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2.
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在地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或密集成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顺义与延怀盆地一带揭示出几条高角度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长度在10~2 0 km间。小震活动显示的构造信息表明,北西向构造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在现今构造变形和地震孕育、发生中,与北东向构造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定位震源深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推测是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强弱在横向变化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83.
Three Cenozoic basins-the Qaidam basin, the Weihe graben-type basin and the North China plain-which are different in climatic conditions, geological settings and run-off types, a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ransect along the middle-latitude region, studies of groundwater dynamics, geochemistry, simulation of water circulation of the main elements as well as isotopic chronology, the information on global changes is collected, the formation of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systems and their evolution under stacked impacts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discussed, and a correlation is made between the evolutionary features of the above systems in these basins since 25 ka B.P. All these have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generalizing the evolutionary model of land water in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84.
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展示了库车坳陷白垩系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野外露头、钻井资料以及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坳陷东部白垩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发育湖泊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和三角洲体系等四种沉积体系类型;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经历了早、中、晚期的演化,早期发育了以扇三角洲体系为主的沉积环境,中期形成了大范围的浅湖环境,晚期以三角洲平原相环境为特色;平面上,白垩系岩相古地理南北分带明显,具有南北双向提供物源的特征,粗碎屑分布在坳陷较陡的北侧。库车坳陷东部储层主要由三种三角洲体系砂体和滨岸沙坝砂体构成,砂体厚度大,分布广,储集条件好。  相似文献   
85.
新疆西昆仑科库西里克铅锌矿床地质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永观  郭坤一  廖圣兵  肖惠良  王涛 《地质学报》2006,80(11):1930-1938
新疆西昆仑地区科库西里克铅锌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理岩层间断裂带内.本文阐述了该矿床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背景,矿体特征及矿石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变化特点,并与区内密西西比型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床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科库西里克铅锌矿床矿体围岩—大理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高于矿石,Rb、Th明显富集,Ce略富集,Ti亏损;矿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Rb正异常明显,Ba、Nb、Zr、Ti负异常,既继承了围岩特征,又保留了成矿热液的成分特点.而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床的矿石与围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据此认为科库西里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受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理岩和断裂构造控制,成矿过程中有岩浆热液的加入.  相似文献   
86.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IR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资料指示了所研究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为原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原油均为成熟原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上三叠统延长组长,油层组具有亲缘关系,反映了原油主要来源于长,油层组。这些研究结果为盆地的石油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土壤环境中化学定时炸弹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曹晓娟  谭科艳  牟永明  曹淑萍  冯鑫  冯流 《地质学报》2006,80(10):1607-1615
土壤环境中的化学定时炸弹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自身危害极大,国内外均有大规模发生化学定时炸弹的实例,但是,由于其不易发现而常常被忽略,这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化学定时炸弹的分类问题比较复杂,目前较为妥当的做法是对各种分类方案进行有益的探索。化学定时炸弹的触爆机制研究十分重要,是进行地球化学灾害评价、预测和防治的基础;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是将来预防和治理化学定时炸弹最主要手段。从科学的严密性和严肃性考虑,化学定时炸弹的概念应该由具有更深刻内涵和更广泛外延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来替代。  相似文献   
88.
四川盆地东北部气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建中付小东  刘效曾 《地质学报》2007,81(8):1065-1071,I0001
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生物礁滩相储层中普遍存在着固体沥青.本文以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中固体沥青为研究对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固体沥青的产状特征,测定固体沥青含量和计算固体沥青与储层孔隙的体积比率,分析固体沥青的成因及形成期次,推算古油藏的密度.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固体沥青主要呈环边状附于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晶间溶孔,溶蚀孔壁,沥青含量在1.11%~5.73%之间,均值2.92%;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固体沥青多呈团块状充填于各种溶蚀孔洞中,沥青含量0.31%~11.72%之间,均值3.57%.两套储层中的固体沥青含量都有随埋深而减少的趋势.飞仙关组储层中固体沥青与储层孔隙的体积比约为22%,长兴组为43%~56%.普光气田储层固体沥青为热演化成因并为两期形成,飞仙关储层固体沥青为轻质油古油藏裂解形成,长兴组储层固体沥青为稠油古油藏裂解形成.  相似文献   
89.
塔河地区加里东中期古岩溶作用及分布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涛  蔡希源 《地质学报》2007,81(8):1125-1134
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古生物、钻井地质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证实塔北地区存在加里东期运动及该期岩溶作用。本文探讨了原岩性质、断裂裂缝发育程度、古地貌形态、古气候等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从岩石学、锶同位素、包裹体特征等方面建立了识别加里东期大气水作用的标志,指出早期断裂及伴生裂缝发育程度是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的主控因素,总结了该期岩溶具有以下特征:①层控性:岩溶发育具有发育面积广,深度浅,在不整合面以下0~35m发育;②断控性:较大溶洞发育在断裂附近;③有效储层具较强非均质性。由此预测该储层发育区位于古风化壳剥蚀区和加里东期断裂发育区的叠合部位,主要位于阿克库勒凸起的轴部倾没端和塔河西南部、东南部的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发育区。该期岩溶的存在与发现,对塔河油田南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Mesoproterozoic Earthquake Events and Breakup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the Mesoproterozoic time,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intensive tectonic extension and breakup. 1. An abundance of sedimentary earthquake records is preserved in the Chuanlinggou, Tuanshanzi and Gaoyuzhuang formations in the Mesoproterozoic Changcheng System (1800-1400 Ma) and in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of the Jixian System (1400-1000 Ma). These earthquake records are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liquefied sand-veins, carbonate microspar and coarser spar veins, limestone dikes, liquefied breccia and various forms of liquefied contorted bedding. This deformation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igneous activity. 2. Three liquefaction models for soft carbonate sediments are recognized, including liquefaction in laminated carbonate rocks, liquefaction in thin-bedded carbonates and large-scale liquefaction along huge carbonate dikes. 3. Based on the record of earthquake and volcanic activities, the Sino-Korean Plate experienced at least twice intraplate breakups. One occurred between 1800-1400 Ma, and the other occurred at about 1200 Ma. The last breakup resulted in formation of the Yan-Liao aulacogen, a tectonic zone characterized by deeper material vibrancy, active faults, major igneous activity and frequent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