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2篇
  1940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了研究卫星重力梯度技术对中高频地球重力场反演精度的影响,本文基于时空域混合法,利用Kaula正则化反演了250阶GOCE地球重力场.模拟结果表明:第一,时空域混合法是精确和快速求解高阶地球重力场的有效方法;第二,Kaula正则化是降低正规阵病态性的重要方法;第三,基于改进的预处理共轭梯度迭代法可快速求解大型线性方程组...  相似文献   
22.
利用高精度潮汐重力场观测研究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问题已成为当今地学工作者的共识.由于某些信号十分微弱且具有区域和全球分布特征,相当一部分信号被混合在常规仪器的观测噪声水平上,因此获得全球分布的第一手高精度观测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超导重力仪具有精度高,连续性和稳定性好等特征,期望能在测定区域和全球重力场的精细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18个台站参加的全球地球动力学合作项目于1997年7月份开始实施,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诸如固体潮、地核近周日晃动、核模、地球自转和极移,地球和大气海洋的耦合机理以及由构造运动引起的重力场变化等热点问题.我们曾研究过中比法三国的超导重力仪潮汐观测资料,获得了欧洲和亚洲不同地区潮汐常数及分布特征.本文将利用武汉和日本京都三台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研究亚洲地区大陆和海岛上的潮汐波振幅因子和相位滞后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各参数的误差估计等,同时将检测由大气和海潮变化产生的重力信号.文章分数据处理方法、潮汐参数测定、大气重力信号、海潮重力信号、潮汐参数的时间变化、非潮汐重力场变化特征等几方面叙述.  相似文献   
23.
中国南海夏季风强、弱年多尺度相互作用能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悦  徐邦琪  何金海 《气象学报》2016,74(4):556-571
中国南海夏季风为东亚季风的主要系统之一,其具有多重尺度特征,除季节平均环流场外,低频(季节内振荡)和高频(天气尺度)扰动也十分活跃,各尺度系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该研究使用ERA-Interim和NCEP/NCAR两套再分析资料,从季风平均动能(MKE)诊断的角度出发,探讨了1979-2010年中国南海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能量来源及其和扰动场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中国南海夏季风对流活跃年份,中国南海南部(12°N以南)及中南半岛一带为季风平均动能显著增强区,此与南亚季风区西风急流的增强并向东延伸有关;中国南海北部(12°N以北)及西太平洋为气旋性环流盘踞,季风槽加深。中国南海南部季风平均动能增强的能量源自于扰动动量通量与平均环流的相互作用,强季风年,平均环流失去较少的动能给扰动场(亦即平均环流保留较多的动能)。通过进一步探讨高频(<10 d)及低频(10-90 d)扰动场与平均环流不同分量的(散度、涡度、风垂直切变)相互作用过程,发现季风平均动能的增长主要来自于<10 d扰动与季风平均散度和涡度的相互作用。中国南海北部季风槽区季风平均动能的维持来自于大气热源和平均上升运动的相互作用,但同时有较多的季风平均动能向扰动动能转换,有利于扰动的成长。因此,强季风年,中国南海北部热带气旋生成数目增多,夏季北传的季节内振荡也增强,导致中国南部沿海及华南地区出现较多的灾害天气。   相似文献   
24.
青藏高原加热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新  李伟平  许晃雄  吴国雄 《高原气象》2007,26(6):1287-1292
东亚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是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RU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分布形势与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由于高原非绝热加热可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强迫出类似Rossby波列的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结构,而此低频波可以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从而使得东亚夏季降水的形势发生变化.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形态从春季到夏季有很好的持续性,春季高原加热与夏季东亚的降水形势分布也有很好的相关.本研究中采用的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指数可作为东亚夏季降水预测的一个指标,亚洲季风降水不仅受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其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5.
Early in 1936 Dr. T. K. Huang, Messrs. S. F. Sheng, I. Ting andK. S. Tsui during their field work in the Changhsing coal field, NWChekiang, found Scythic pelecypods and ammonoids in the so-calledChinglung limestone of that region. The discovery of Lower Triassic  相似文献   
26.
27.
随着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季节动力预报系统的发展,短期天气预报及长期气候预测的能力持续提高,然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次季节至季节(S2S,两周至三个月)预测技巧偏低,成为当今气象学界和业务服务的难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特聘专家李天明教授团队于2012年研发了基于时空投影技术的统计预报模型(STPM),成功地对中国大陆降水和气温距平,以及区域极端降水、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和西太平洋台风群发事件等高影响天气进行提前10~30 d的预报,并在国家气候中心及多个省份开展了业务应用。STPM也成功应用于台湾春雨预报、南海季风爆发和ENSO预测等季节至年际变化的预测。本文对S2S预测的理论基础、STPM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并讨论了S2S预测业务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28.
l INTRODUCTlONIn this study, formation of alluvial deltas was treated as a river-dominated type of topograPhy process,caused simply by sediment deposition from a channel into a wide basin. The influences of waves, tides,and density differences related to coastal effects were excluded.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experimentalstUdies on river delta problems. For examPle, Shieh et al. (1988, 1997) used coarse sediment asexperimental material and reveale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geometric simil…  相似文献   
29.
1.IN~DUCTIONTurbiditycurrentisoneclassofflowsnameddensitycurrentorgravitycurrent(therHunterRouse(Yih(1980)),whichdePictstheintmsionofheaVyfluidintoalighterone.Usually,thedensitydifferencebetWeentWonuidisrelativelysmallandmixingacrosstheimerfaceoccurs.ThedrivingforceofdensitycurrentsisnotdensitydifferenceitselfbutthedifferenceinspeCmcweights.Turbiditycurrentisnamedwhenthedensitydifferenceisespeciallycausedbysuspendedfinesedimentparticles.Sincesediment-ladenflowcaninteraCtwiththelowerbou…  相似文献   
30.
2011~2012年度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9个站位表层水样, 对大亚湾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周年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 其中硅藻门40属55种, 甲藻14属33种。秋季浮游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春季和夏季较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41~396个/mL, 年平均值为72.5个/m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夏季较高, 春季较低。硅藻是浮游植物优势类群, 年均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83.6%, 优势硅藻主要有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甲藻细胞密度一般较低, 各季节甲藻的百分比含量为1.5%~32.6%, 春季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大量出现, 最大细胞密度高达82.3 个/mL。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在冬季和秋季较高, 夏季较低; 远岸站点较高, 近岸站点较低。研究结果说明虽然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以硅藻占据优势, 但甲藻种类与数量及百分比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同时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导致了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