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23篇 |
免费 | 5070篇 |
国内免费 | 25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79篇 |
大气科学 | 1791篇 |
地球物理 | 2369篇 |
地质学 | 7566篇 |
海洋学 | 2131篇 |
天文学 | 217篇 |
综合类 | 995篇 |
自然地理 | 13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448篇 |
2023年 | 503篇 |
2022年 | 779篇 |
2021年 | 887篇 |
2020年 | 792篇 |
2019年 | 844篇 |
2018年 | 792篇 |
2017年 | 762篇 |
2016年 | 794篇 |
2015年 | 825篇 |
2014年 | 856篇 |
2013年 | 873篇 |
2012年 | 934篇 |
2011年 | 919篇 |
2010年 | 895篇 |
2009年 | 876篇 |
2008年 | 863篇 |
2007年 | 764篇 |
2006年 | 696篇 |
2005年 | 613篇 |
2004年 | 451篇 |
2003年 | 361篇 |
2002年 | 374篇 |
2001年 | 352篇 |
2000年 | 286篇 |
1999年 | 203篇 |
1998年 | 129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90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1篇 |
1977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地震造成斜坡失稳是其引起的最为显著的次生灾害,在小震频发,大震多发的现实背景下,开展不同等级地震作用条件下斜坡危险性评价对区域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及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意义日渐凸显。基于拟静力法,根据斜坡所处场地类别和不同超越概率水平地震作用,对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调整,确定斜坡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综合水平地震系数,计算不同等级地震作用引起的作用于斜坡重心处的水平和竖向惯性力,以极限平衡法为理论基础,计算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系数,结合危险性指数法,计算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斜坡失稳概率和危险性指数,据此对斜坡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危险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斜坡稳定性系数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减小,斜坡失稳概率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增大,斜坡危险性指数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增大,斜坡危险性亦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2.
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两侧的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方面存在的联系,笔者等分别在松潘甘孜东缘马尔康—理县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都江堰地区进行了采样和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工作。269颗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中—晚三叠世拉丁期—诺利期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东缘沉积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0~280 Ma、1800~1900 Ma和2400~2500 Ma、200~245 Ma、400~450 Ma,对应的物源主要为东昆仑岛弧、华北陆块基底、义敦岛弧以及北秦岭。与之相比,川西前陆盆地诺利期—瑞替期的须家河组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大致主要集中在1800~1900 Ma和2400~2500 Ma、720~850 Ma、950~1200 Ma、400~450 Ma。该统计结果总体上继承了松潘甘孜数据体的特征,揭示出须家河组物源来自西部——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再旋回沉积和龙门山前陆冲断带。 相似文献
103.
104.
海洋环境下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性与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洋环境条件,重点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相互关系.试验分别研究了水胶比、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掺量大小、引气剂掺量等因素对抗冻性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粉煤灰不增加混凝土的抗海水冻融耐久性;粉煤灰增加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但是掺量超过30%,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下降;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冻性和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耦合影响在30%左右存在一个最佳掺量.为评估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氯离子扩散性的耦合性能,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冻渗比(R值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SEM和MIP微观分析与R值方法评价的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5.
106.
桩基事故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列举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谢王互通式立交桥 B匝 19-2号桩基事故实例, 阐述了桩基事故处理的工艺过程: 钻孔取心确定缺陷部位, 分析事故原因; 高压水预清洗孔底粉尘和弱软层; 并应用超声波检测技术记录缺陷附近处理前的有关数据; 采用高压旋喷工艺加固缺陷部位; 再次应用超声波检测技术检测, 并与处理前相比较, 评价处理效果。还探讨了静压注浆、旋喷注浆、化学注浆 (高强粘结剂) 、加筋灌注、预应力锚索和旋喷注浆外围加固等技术在处理桩基事故中的应用条件, 提出了改进措施, 同时指出了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7.
沥青混凝土是由骨料、沥青胶浆、空气按照一定的体积百分比混合而成的多相非匀质混合物, 其骨料、沥青胶浆和空气的体积不等、形状各异、介电特性不同、空间位置随机分布, 具有明显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特征.本文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理论, (1)测量与统计了介电常数在典型沥青混凝土芯样空间上的随机分布统计特征; (2)估算了沥青混凝土介质的自相关函数及其特征参数(自相关长度、自相关角度等), 确定其随机介质类型; (3)提出了量化约束下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建模算法, 以混合型椭圆自相关函数为基础, 构建了不同粗糙度因子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 (4)构建了不同空隙率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 正演模拟与对比分析了探地雷达波在均匀介质、连续型随机介质和多相离散随机介质中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不仅描述了沥青混凝土的多相、离散与空间随机分布统计特征, 而且进一步描述了其各组成物质体积百分比, 能更全面、准确地描述沥青混凝土的介质特征, 同时也为描述其他类似材料或介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在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中, 探地雷达波散射强烈, 随机、无序传播的散射波相互叠加干涉, 形成了明显的随机扰动和"噪声", 致使异常体反射波扭曲变形、不连续, 降低了探地雷达回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研究探地雷达波的随机扰动特征与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 将为定量评价多相离散随机介质的属性参数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8.
土壤铅含量高光谱遥感反演中波段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了南京郊外土壤重金属元素铅的含量反演,由于高光谱数据波段众多,波段选择或变换至关重要。比较了基于次贪婪的前向选择模型的最小角度拟合和基于遗传算法进行波段选择的最小二乘和偏最小二乘拟合,结果发现基于遗传算法的偏最小二乘反演结果优于全波段的偏最小二乘,表明波段选择在高光谱反演重金属中是有益的。尽管采取了波段选择后的各方法在反演时均能达到70%以上的训练精度,但因遗传算法搜索的解空间范围更宽广,使得基于遗传算法的偏最小二乘优于前向选择模型的最小角度拟合。最后还比较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普通最小二乘和偏最小二乘拟合,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更优,因此在高光谱反演重金属含量当中,偏最小二乘精度较高,而在波段选择方法中,遗传算法更优。 相似文献
109.
针对整个1:50000DLG生产过程,从优化作业流程、强化项目管理、加强过程检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个环节的特点和1:50000DLG相关的技术要求,通过分级管理来优化分工,编制检查程序来控制关键的过程,探讨数据入库方面的关键环节,最终合理、高效地完成整个项目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0.
针对传统的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存在使用全局不变阈值确定噪声边,聚类需要用户根据经验确定初始化聚类参数,如“边权值倍数容差”,“边长变化因子”等,聚类不能发现局部噪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小生成树自适应空间点聚类算法。该算法在无需用户输入参数的前提下,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根据最小生成树边长的数理统计特征定义裁剪因子。算法首先从宏观层面对最小生成树进行首轮删枝操作,消除全局环境下的噪声边,进而根据各子树的边长统计情况,自适应设定局部裁剪因子,进行第二轮删枝操作,消除局部环境下的噪声边。最后,采用1个模拟数据和1个实际应用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在无需人为提供经验参数的环境下能够发现任意形状、不同密度的簇,能够准确的识别出空间点中的噪声数据,从而能够实现空间点数据背后隐藏信息的自动挖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