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35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0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4篇
  1934年   2篇
  1933年   9篇
  1928年   1篇
  1927年   2篇
  1926年   1篇
  1924年   6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81.
中新生代天山地区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杜治利  王清晨 《地质学报》2007,81(8):1081-1101
本文对天山及其两侧盆地的8条典型地质剖面进行了大量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重点分析了天山地区不同区域的抬升历史的差异。结果表明天山主要经历4次构造抬升过程,每次抬升的范围并不相同,且存在东西差异:①早白垩世抬升,在天山南北两侧都有发生,且南边抬升早,北边抬升晚。本次抬升导致早中侏罗世天山地区准平原化状态开始解体,盆山分异开始出现;②晚白垩世抬升,从约96Ma开始,天山南侧为盆山同升的区域性隆升,天山北侧的抬升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③古近纪抬升,从约46Ma开始,主要发生在中天山和南天山,造成天山两侧盆地物源区的重大变化,本次抬升为印度-亚洲碰撞在天山地区产生的最早的远程效应;④中新世以来的抬升,从约25Ma开始,主要发生在库车盆地北缘和北天山—准噶尔南缘。从抬升剥蚀量来看,从东向西逐渐变大。  相似文献   
482.
Some dynamic constrai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opical baroclinic geostrophic adjustment arediscussed.The dispersion equ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inertia-gravitational wave and the equation oftemporal conservation of potential vorticity are given,without considering the gradient of planetarypotential vorticity.It indicates that the motions will be horizontal,meaning that Taylor-Proudmantheorem is still right for tropics.At the same time,the semi-geostrophic balance is easier to appear inthe tropical belt.Therefore the motions are generally horizontal and non-divergent,but still arestratified after the geostrophic balance establishes.  相似文献   
483.
484.
在没有考虑高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得到的NOAA AVHRR资料中, 每条扫描线数据中的51点经纬度定位信息常常有误差, 尤其是在海拔较高、距卫星星下点较远的定位点, 其定位信息与实际差别很大。针对这种情况, 该文描述了一种引入高程数据并结合51点定位信息对2048个扫描点定位进行快速、简易的订正方法, 可有效地修正AVHRR资料预处理未考虑高程信息引起的经纬度定位偏差, 以便于对分辨率和定位精度要求不高的用户更好地使用AVHRR数据。  相似文献   
485.
本研究采用钛合金密封式高压釜,在温度为600℃,压力为888 atm下合成具有八面体晶形的硫镍矿单晶。实验证明,用淬火的方法保留硫镍矿高温相(β)结构是不可能的。 低温相(α)硫镍矿属三方菱面体类,空间群为R32。在536℃时低温相硫镍矿转变为高温相(β),并在805±2℃时熔化。β-硫镍矿(Ni_(3±x)S_2)属等轴晶系,立方面心格子(F),晶胞参数α=5.208A,可能的点群有m3,432,m3m。  相似文献   
486.
柴达木盆地归属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西部已找到17个第三系油源的油田,其主要烃源岩层位是陆相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也有论文提出下干柴沟组是海侵湖泊沉积,并被命名为下干柴沟海侵。最近又有论文提出该组地层不是深湖相,应属于泻湖相,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始新世海湾泻湖相带被阿尔金断裂东错的残留泻湖部分,或塔里木盆地原型盆地的东部被错移部分,并提出重新认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方向。本文针对上述观点展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海湾古新统-始新统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的沉积相和典型的海相生物化石群,它完全不同于柴达木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的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和陆相湖泊生物化石群,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支持柴达木盆地西部与塔里木盆地西南海湾在老第三纪时属于同一盆地或同一沉积单元。“源控论”依然是指导柴达木盆地西部陆相沉积油气勘探的理论依据。把塔里木盆地西南已知油气田的烃源岩划归老第三系海相沉积,显然是误解,把塔里木盆地西南老第三系海相油气勘探部署推广到柴达木盆地西部陆相沉积区也是一种误导。科学的古地理观将有助于勘探工作的正确部署。  相似文献   
487.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al seismic exploration. It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 the designing and production of coal mines, and also the results of its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488.
为确定小西南岔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对北山矿段新发现的含辉钼矿石英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同位素测年.空间上,含辉钼矿石英脉与相邻铜金矿体平行,它们受相同的构造体系控制;钼矿石中金属矿物以辉钼矿为主,并明显被黄铜矿和黄铁矿沿裂隙、晶隙充填交代,根据不同矿物间的交生关系,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该辉钼矿石英脉是该区大规模铜金矿化的早期阶段产物.在此基础上,对6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的模式年龄为109.2±3.4 Ma~110.8±4.0 Ma,平均年龄为109.9±3.9 Ma,等时线年龄为111.1±3.1 Ma,与该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最新测年结果具明显的耦合关系,为小西南岔矿床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形成时限.综合辉钼矿中低的Re含量、成矿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精细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认为,该区大规模铜金矿化主要发生于燕山晚期,成矿构造环境为伊泽奈崎板块向古亚洲大陆边缘俯冲造成的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活动陆缘环境,成岩成矿物质具深源特征,主要来自上地幔.   相似文献   
489.
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碳同位素宏观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大锐 《地质论评》2000,46(3):328-334
经过十余年的勘探,已在塔里木盆地探明13个大、中型油气田和33个工业性含油构造,但关于塔里木盆地的古生界主力烃源岩一直有争议。本文根据两条有代表性的地表剖面和两条钻井剖面的海相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与研究,发现了中、上向陶统碳同位素组成的大幅度正向波动,认为这是当时全球范围大陆冰川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有利于沉积有机质的保存。结合有机质丰度、成熟度指标(Ro)以及沉积相等地质因素综合分析,提出  相似文献   
490.
迄今得到世界公认的、证据确凿的有翅亚纲昆虫化石发现于晚石炭世纳缪尔期(Namurian stage).在这个时期爆发出大量且多样性的昆虫群,形成地史中第1个繁盛期.在这种地质背景下,中国祁连山地区也爆发出迄今第1个最古老的昆虫群,命名为祁连山昆虫群(Qilianshan Entomofauna)(属祁连山动物群,也是祁连山生物群中的一个门类).中国祁连山昆虫群发现于宁夏中卫县晚石炭世纳缪尔期中-薄层黑色页岩、炭质页岩之中.中卫县地处宁夏中部,(中)卫(中)宁平原的西侧.化石产于中卫县城西南20km处的下河沿村,北邻黄河,南依香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5′、北纬37°25′,行政区划隶属于中卫县常乐镇.中国祁连山纳缪尔期昆虫的发现与研究,使笔者有机会对这一时期昆虫群的面貌、性质和演化关系,以及产地和层位的分布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区昆虫既有全球纳缪尔期昆虫面貌的一般色彩,又有本区昆虫独特之处,不但有别于欧美的纳缪尔期昆虫,也与中国晚石炭世本溪组和二叠纪山西组、石盒子组昆虫面貌迥然不同.经过详细研究,确立了中国祁连山纳缪尔期的昆虫群--祁连山昆虫群,以宁夏中国纳缪尔翅蛉-石炭祁连山翅蛉-下河沿拟原襀翅蛉(Sinonamuropteris ningxiaensis-Qilian-shanopteris carbonica-Protoplecopsis xiaheyanensis)为代表,反映本区昆虫的特色.自1990年在宁夏中卫县常乐镇采集到纳缪尔期昆虫化石之后又连续进行了7年的采集,至21世纪初,笔者等又深入该地区再次进行采集,前后历经9年的化石采集工作,采获论文摘要曾在1995年第18届国际太平洋了大量且部分保存完好的标本,是昆虫分类与演化系统研究不可多得的新材料.阶段性科学大会古昆虫学分会上宣读,并于1998年建立了祁连山昆虫群,正式向世人公布了这一重要昆虫群的发现,其意义如下.(1)开拓了中国纳缪尔期昆虫的研究领域,从而填补了中国这个时代昆虫的空白.(2)开辟了中国早期昆虫的研究,逐步将中国中生代昆虫的研究,尤其是中三叠世昆虫的研究,向古生代晚期石炭纪-二叠纪昆虫延伸,加深了对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这一最关键时期古翅类、新翅类昆虫的死与生、老与新的演替发展过程和不同类群特色的了解、认识,进而有助于探索昆虫的系统演化关系.(3)有翅昆虫翅的发生与发展是国际上2个多世纪以来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有翅昆虫在纳缪尔期首次爆发出大量多样性的类群,形成第1个繁盛期,基本上奠定了古生代晚期各个绝灭目和衍生目的基础.以祁连山昆虫群的标本为基础,展开以分类学、系统发育为核心的研究,必将有利于对有翅昆虫翅的发生与发展的探讨和研究.(4)从古昆虫区系来看,祁连山昆虫群不但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史上出现的第1个昆虫群.这个昆虫群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质而形成自身的区系,在古昆虫区系划分上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5)从地层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来看,由于祁连山昆虫群各类群的独特性,均为本区特有的昆虫,层位清楚,时代确切,为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根据.(6)祁连山昆虫群是在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它的发现拓宽了寻找昆虫化石的新领域.过去通常在纯陆相的湖泊相、沼泽相和河湖相沉积层中寻找昆虫化石,祁连山昆虫群的发现表明,不但在陆相地层中可以找到昆虫化石,在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中也可以找到昆虫等陆生动物化石.在实践中可以了解到,海陆交互地区的水量充足,气候潮湿,植被茂盛,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和发展.居多发生在食料来源充足的亚热带-热带原始森林之中的昆虫及其他陆生动物,随着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迅速繁殖、发展,使动、植物与大自然形成一系列协同进化的良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祁连山纳缪尔期海陆交互相地层所保存的昆虫就是拓宽思路、寻找昆虫化石的一个实例.本文在对翅脉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纳缪尔翅蛉科在地史中的演化规律,将该科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原始阶段(离脉时期)、早期阶段(联脉时期)、过渡阶段(触脉时期)和特化阶段(并脉时期).这一演化规律的总结和提出,是昆虫脉序研究的一次突破性进展.文中对祁连山地区产出的数量庞大的中国纳缪尔翅蛉科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此次因篇幅所限,仅发表1个新科,包括4个新属、3个新亚属和9个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