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52篇 |
免费 | 664篇 |
国内免费 | 14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5篇 |
大气科学 | 211篇 |
地球物理 | 1257篇 |
地质学 | 2993篇 |
海洋学 | 423篇 |
天文学 | 113篇 |
综合类 | 405篇 |
自然地理 | 13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475篇 |
2010年 | 248篇 |
2009年 | 397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218篇 |
2006年 | 397篇 |
2005年 | 431篇 |
2004年 | 988篇 |
2003年 | 598篇 |
2002年 | 353篇 |
2001年 | 231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28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62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0年 | 8篇 |
1944年 | 1篇 |
1943年 | 6篇 |
1942年 | 1篇 |
1940年 | 8篇 |
1937年 | 12篇 |
1934年 | 4篇 |
1933年 | 7篇 |
1931年 | 1篇 |
1928年 | 4篇 |
1927年 | 4篇 |
1926年 | 2篇 |
192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江西省茅口—龙潭期地层研究的较为详细,可分为3区6小区,反映出当时古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沉积相带,它们沿走向相当稳定,沿倾向则有规律递变。但目前这种有规律的分布已经错乱,通过地层对比推知在武夷山、武功山及九岭山等地均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水平位移。正是这种水平位移导致了江西省二叠纪沉积相带的畸变与古地理图失真。目前这些山区的核心部位均无盖层,其原因不仅仅在于风化剥蚀,构造剥蚀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2.
Honglin Jin Hui Wang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China 《地震学报(英文版)》2009,(6)
The Hori’s inverse method based on spectral decomposition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n the rupture plane of the 14 November 2001 MS8.1 Kunlun earthquake based on GPS survey results.The invers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six sliding models can be constrained by the coseismic GPS data.The established slips mainly concentrated along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rupture,and the maximum magnitude is about 7 m.Slip o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rupture represents as purely left-la... 相似文献
153.
YAN Mingyan LI Bafang ZHAO Xue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P. R. China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2009,(2)
Collagen of squid(Ommastrephes bartrami) skin was exam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Histology showed that collagen fiber in the skin was partially cross-linked with muscle fiber. Acid-solubilized collagen(ASC) and pepsin-solubilized collagen(PSC)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skin and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of amino acid composition and electrophoretic patterns revealed that ASC and PSC were both type Ⅰ collagen,containing α1 and α2 chains. FTI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vestigations confirmed t... 相似文献
154.
A 1.2 m snow pit was recovered on July 29th, 2009 from the Bogda Glacier, eastern Tianshan (天山). The sample site temperature of -9.6 ℃ indicates that the unique glaciochemical re-cord was well preserved and suitabl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air pollution levels in this previously un-explored region.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major ions (Na+, K+, Ca2+, Mg2+, NH4+, Cl-, SO42-, NO3-, HCOO-, and CH3COO-). NO3- and SO42- were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high levels of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Most air masses ... 相似文献
155.
地形图等高线成组综合的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费立凡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993,(Z1)
本文在讨论制图自动综合一般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两种等高线自动综合的技术路线存在的优缺点。笔者提出,采用模拟人类专家智能的方法,从二维的等高线输入数据出发,提取地貌结构信息,从而对等高线进行成组的综合,直接形成经综合的二维等高线输出数据,有可能获得较为简捷,效果良好的综合结果。在对这条技术路线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工智能问题,主要包括:对无序数字化等高线数据的整理、等高线上重要特征点的识别、正负向地貌特征的确定、谷地点的选出、谷底线的自动跟踪、谷地重要性的计算、谷间距的自动量算、对称谷地的寻找、综合后图形的生成等。 相似文献
156.
157.
戴伟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Z1)
功率谱方法在磁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采用近似公式直接求出地质体的上下底埋深。在此近似方法中,会出现一些影响结果的因素。主要对地质体的水平尺寸和厚度的影响做了一些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8.
对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距海岸800~1 100 km(海拔2 850~3 760 m)的内陆深处3个雪坑进行了雪层剖面观测和雪样化学分析.氧同位素、可见层位特征与主要阴、阳离子浓度的剖面对比分析表明, 同位素季节变化信号不明显, 而太阳辐射冰壳与某些离子(如Na 、 Cl-等)浓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研究区域主要的几种离子如Na 、 Cl-和SO2-4等与东南极内陆其它区域雪坑中的相似, 但NO-3和NH 4有较大差异.在高原中心区域, NO-3沉积后很大部分又逸散返回大气, 因而雪层中平均浓度很低但表面处的浓度却异常地高.在海拔2 850 m处, 各种离子的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在海拔3 750 m处则为相反趋势, 在海拔3 380 m处趋势不明显.如果离子沉降速率保持不变, 这种特征意味着近20 a来降雪积累速率在高原中心区域为减少趋势, 在海拔较低的区域则为增加趋势.在所有雪坑中, Na 和Cl-具有非常好的正相关性, Cl-/Na 为1.24~1.61, 略高于海水中的值(1.168), 说明Cl-虽然主要来源与于海盐, 但仍有一小部分为其它来源.非海盐SO2-4在不同雪坑中显示出不同特征, 对其是否能指示火山喷发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9.
160.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递变渐新。根据褶皱变形分析得出,雪峰山地区在印支期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2个轴迹方向的褶皱,后期叠加了南北向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学分析表明,扬子地块内部印支期总体北东向的变形形迹与东西轴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南部东西轴向的构造线相垂直;其原因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最终陆内收缩变形的时间比扬子与华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间碰撞拼合的时间早,印支早期的先存北北东向构造线在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变位为北东东向,从而决定了印支早期现今北东东向的构造线,随后的第二幕北北东向构造线的形成是在与早期第一幕变形的应力场相同的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秦岭—大别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取决于主动大陆边缘,即总体近东西向的华北陆块南缘边界,其原始方位为总体近东西向。这些复杂边界条件和旋转决定了先形成彼此近于垂直的构造线,然后拼接形成现今构造线垂直的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