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61篇 |
免费 | 669篇 |
国内免费 | 14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5篇 |
大气科学 | 211篇 |
地球物理 | 1257篇 |
地质学 | 2993篇 |
海洋学 | 423篇 |
天文学 | 113篇 |
综合类 | 405篇 |
自然地理 | 13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475篇 |
2010年 | 248篇 |
2009年 | 397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218篇 |
2006年 | 397篇 |
2005年 | 431篇 |
2004年 | 988篇 |
2003年 | 598篇 |
2002年 | 353篇 |
2001年 | 231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28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62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0年 | 8篇 |
1944年 | 1篇 |
1943年 | 6篇 |
1942年 | 1篇 |
1940年 | 8篇 |
1937年 | 12篇 |
1934年 | 4篇 |
1933年 | 7篇 |
1931年 | 1篇 |
1928年 | 4篇 |
1927年 | 4篇 |
1926年 | 2篇 |
192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内蒙古白云鄂博南东黑脑包腮林忽洞群下部发现地震滑塌岩块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笔者等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东南约25km处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黑脑包腮林忽洞群下部发现一个厚30余米、呈北西向延伸的滑塌岩块。滑塌岩块的岩性主要为薄层黄灰色微晶灰岩与青灰色泥质微晶灰岩互层,单层厚多为1~2cm。风化面上可见青灰色泥质灰岩层抗风化能力较强,呈突出状。青灰色薄层泥灰岩在宏观上即见大量层间破碎,几乎层层都被小的同生断裂错开,有的薄层被分割成叠瓦状的碎块,有的被邻层的泥质贯入而分割成一个个竹节状块体(即布丁构造)。同生小断裂和布丁构造为同沉积期的地震造成,因此,发育同沉积布丁构造的薄层微晶灰岩可以看作是典型的震积岩。整个岩块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且变形强度自下而上逐渐变弱。岩层在下部强烈褶皱,向上规模和强度都逐渐变小,直到变为未变形的平直岩层,具有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褶皱是岩块受地震影响而整体滑塌过程中的变形记录。震积岩和滑塌褶皱都揭示了盆地边界的拉张背景,同时指示盆地自南东向北西水体变深的地貌格局。这一发现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的早期就已有地震事件发生,与已知的腮四组震积岩和腮五组微晶丘一起,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时期,本地先后至少有两个阶段处于不稳定的地震活跃阶段。腮林忽洞群可能相当于白云鄂博群的下部,后者中产著名的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成矿的同位素年龄值有2.1~0.4Ga多种不同的结果,但多位微体古生物学者均认为是震旦纪至奥陶纪,且在腮林忽洞群中还发现了三叶虫碎片,故作者等在本文取信腮林忽洞群为寒武纪~奥陶纪。在腮林忽洞群顶部产有厚近百米的微晶丘,与白云鄂博矿区的赋矿白云岩相当,可能均是热水沉积形成。所以,本文对于认识白云鄂博地区腮林忽洞群沉积时(寒武纪-奥陶纪?)的大地构造性质及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库车坳陷侏罗系煤成气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与GC、GC-IRMS分析技术,结合KINETICS专用软件,对库车坳陷侏罗系煤成气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研究。库车坳陷侏罗系煤具有高的产气性,在高演化阶段主要产甲烷气;侏罗系煤热解气甲烷碳同位素为-36‰~-25‰,乙烷碳同位素为-28‰~-16‰;甲烷、C2-C5气态烃的生成活化能分别为(47~64k)calm/ol、(55~72k)calm/ol,频率因子各为5.265×1013s-1、5.388×1018s-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成因。研究认为,克拉2气田天然气属阶段捕获的煤成气,主要聚集了5~1Ma时期的天然气,其成熟度Ro分布范围为1.3%~2.5%。 相似文献
143.
中国甘肃发现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是发现于中国甘肃省兰州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一新鸟脚类恐龙,其牙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兰州龙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而单个牙齿宽约4cm,这是已知恐龙中的首次报道。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巨齿兰州龙与非洲早白垩世Lurdusaurus arenatus关系密切。它们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新支。兰州龙的发现也表明欧亚大陆与非洲在早白垩世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4.
145.
白垩纪的库车坳陷是一个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坳陷,其中只发育下白垩统,为一套干旱红层地层,进一步划分为亚格列木组、舒善河组、巴西盖组和巴什基奇克组。该套干旱红层,包括洪积扇砾岩、间歇性河流砂砾岩、风成砂岩和沙漠湖紫红色泥岩等沉积。这些沉积在地层记录中常以一种特别的旋回性形式产出,在不整合面及其相关面之上首先沉积的是洪积扇砾岩和间歇性河流砂砾岩所构成的冲积沉积物,向上逐渐演变为沙漠湖红色泥岩,在成湖初期或湖退期发育了滨湖相风成砂岩,它们构成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沙漠沉积体系。从冲积沉积到湖泊沉积构成总体向上变细的沉积相序组合。按照地层记录的旋回性进行三级沉积层序划分,将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划分为5个三级沉积层序即SQ1至SQ5。下白垩统的顶和底界面均为间断时间很长的区域不整合面,由它们所限定的下白垩统本身则构成一个二级构造层序,在二级构造层序内三级沉积层序常常形成有规律的叠加形式,下部的SQ1和上部的SQ5发育较多的冲积粗碎屑物,中部SQ2至SQ4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与海相地层不同,库车坳陷白垩系中由三级层序和二级层序所代表的地层记录中的中周期和长周期旋回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幕式构造沉降,沉降初期由于地形高差大而以发育冲积粗碎屑物为主,均衡沉降期则与成湖期相对应从而发育较多的细粒沙漠湖沉积。以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入手,建立库车坳陷下白垩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框架内,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相应的古地理图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早白垩世库车坳陷的古地理面貌,以及相应的沉积岩相古地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6.
利用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双频GPS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一电离层不均匀体的产生、消亡过程.首先,采用Kalman滤波的方法改善双频伪距之差的观测精度,并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该时段内相应的硬件延迟.再根据电离层单层模型,利用GPS双频观测量、测站位置和GPS精密星历,求出GPS信号穿刺点的坐标和垂直方向电离层的电子含量;然后内插并获取其等值线图.等值线图随时间的变化表明,受等离子体湍流的影响,2003年9月8日北京时间9时40分左右在38°N、118°E左右产生了一电离层不均匀体,其尺度大约在50km左右,生存时间大约为5min.受地球重力场和高空风场的影响,该不均匀体向东北方向扩散.然后,利用大气扩散模型,按扩散方程计算分析了该不均匀体可能发生的电离层层区.理论计算表明,该不均匀体发生在电离层扩展F区,高度在350km左右. 相似文献
147.
松嫩盆地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松嫩盆地位于东北腹部, 是我国主要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之一.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水质问题复杂, 原生水质状况不佳, 人为污染比较严重.根据水利、地质部门多年积累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 对地下水中原生有害组分和人为污染组分的形成机理和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着重分析了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盆地不同地下水系统内地下水水质的多年变化规律.认为地质构造上的封闭性、强还原/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地下水运动滞缓是盆地地下水中多种原生有害组分富集的基本条件.近半个世纪以来强烈的人类活动, 则是导致地下水水质发生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区域地下水交替循环条件, 治理环境污染, 治理和更新已成为污染通道的水井, 利用洁净松花江水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改良与保护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8.
等效偏移距偏移(EOM)成像方法将克希霍夫时间偏移的双平方根方程转化为一个单平方根方程,使输入采样在没有发生时移的情况下映射到以等效偏移距为变量的共散射点道集上,使散射能量按照双曲线规律分布。然后通过克希霍夫动校正和适用在共散射点道集上的叠加来完成偏移成像。基于等效偏移距叠前地震偏移(EOM)的基本理论,对CSP道集的抽取过程进行模拟实现,并对模型进行速度分析,实现偏移成像。 相似文献
149.
Received date: -- Revised date: --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地理学报(英文版)》2000,(3)
1 Introduction1.1 Introduction to Liaocheng PrefectureLiaocheng
Prefecture lies in nor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slightly north to the center of the Huang-Huai-Hai Plain with latitudes between 35(47'N and 37(02'N and longitudes between 115(16'E and 116(32'E. Administratively, it consists of two cities (Liaocheng and Linqing) and six counties (Yanggu, Shenxian, Chiping, Dong'e, Guanxian and Gaotang). It covers a total area of 8590 km2 with a maximum distance of 114 km from eas… 相似文献
150.
Lake core sampled from Xihu in Fildes Peninsula of King Gorge Island, Antarctica could reveal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the district. The lake core( GA7) , 9.28 meters long , was sectioned at an interval of 2 cm. Through measuring the organic carb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ranularity and organic carbon isotope of GA7, by use of 14C age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re were four periods of high temperature in Fildes Peninsula; 4800-4400 aB. P. , 3600-3350 aB. P. ,2100 - 1800 aB. P. and 900 aB. P. - present. Meanwhil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triking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and that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e (δC01213 ) which could be the substitute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