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94篇 |
免费 | 446篇 |
国内免费 | 8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5篇 |
大气科学 | 57篇 |
地球物理 | 927篇 |
地质学 | 2095篇 |
海洋学 | 324篇 |
天文学 | 70篇 |
综合类 | 254篇 |
自然地理 | 6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359篇 |
2010年 | 175篇 |
2009年 | 300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150篇 |
2006年 | 270篇 |
2005年 | 296篇 |
2004年 | 684篇 |
2003年 | 415篇 |
2002年 | 228篇 |
2001年 | 145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01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50年 | 8篇 |
1944年 | 1篇 |
1943年 | 5篇 |
1942年 | 1篇 |
1940年 | 8篇 |
1937年 | 10篇 |
1934年 | 2篇 |
1933年 | 5篇 |
1928年 | 2篇 |
1927年 | 2篇 |
1926年 | 1篇 |
192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2,自引:33,他引:32
羌塘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一块中比例尺地质调查空白区,许多关键地质问题集中于此。综合多年羌塘地区的地质实践,结合近年来1:25万地质调查的初步成果,提出龙木错一双湖板块缝合带、蛇绿岩、高压变质带、羌塘的基底、南北羌塘地层序列及地层格架、盆地成因类型、羌塘盆地与油气资源、羌塘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羌塘地区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提供给在羌塘地区从事地质调查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2.
海原活动断裂带破裂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海原断裂带18个探槽资料的研究,分析得出海原断裂带是10ka以来共发生10次古地震事件,这些古地震事件具有分级破裂的特征,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是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其他都是沿次级段落的破裂事件。在时间上,古地震事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丛集的特征;在空间上,具有西段或中东段(中段)来回迁移的特征。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震级约8.5级左右,沿次级断裂的破裂事件震级约7.5级左右。 相似文献
103.
104.
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物源体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物源分析是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Es3) 湖泊范围广、沉积厚度大, 而勘探程度低, 是大港油田未来勘探的重要突破区, 精细刻画北塘凹陷沙三段物源体系对沉积体系重建、有利区带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构造格架及古地貌宏观区分物源区与沉积区, 根据碎屑矿物组合特征划分物源区块, 依据地震反射特征勾绘物源在盆内进积方向, 利用砂体等厚图和砂地比等值线图精细描绘物源分支,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北塘凹陷沙三段古物源体系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 北塘凹陷物源来自北部燕山褶皱带和西部沧县隆起, 具体分为西部的沧县物源、西北角的汉沽物源、北部的大神堂物源和东北角的涧南物源.在物源体系和构造组合特征的控制下, 沙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西藏冈底斯带门巴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门巴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出露在西藏冈底斯构造带的弧背断隆上,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为钙碱性,具有富SiO2、K2O的特点。K2O/Na2O平均为1.13,相对富钾。Al2O3变化于13.27%~15.53%之间,A/CNK平均为1.0,为准铝质岩石。花岗岩体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于99.5×10-6~294.72×10-6之间,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弱至中等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以富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Y、Yb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代的花岗岩具I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岛弧环境,是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暗示着冈底斯岩浆弧带在晚三叠世就已成雏形。 相似文献
108.
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多样性与深部找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总体表现为以燕山期多次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为成矿主线, 断裂构造提供导矿通道和储存空间, 岩浆热液作用于个旧组碳酸盐岩、玄武岩, 不同围岩条件以及元素化学性质不同所形成的组合分带造就了成矿多样性, 查明花岗岩体及岩性组合、褶皱与断裂构造、围岩岩性的三维空间分布是找矿预测的关键.高精度重磁结合多功能电法探测揭示岩性界面和赋矿空间, 利用断裂构造原生晕异常特征识别深部隐伏矿床是有效的找矿方法组合, 存在于已系统勘探地区外围的层间氧化矿或脉状矿、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矽卡岩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和岩体内部蚀变岩型锡铜多金属矿是个旧地区今后深部找矿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9.
针对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的特点,对湖北宜巴高速公路峡口隧道开展了地应力测试、隧洞收敛下沉、接触应力、结构受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虽然隧洞埋深不大,但由于构造应力的存在,仍属于高地应力区。施工监测结果表明,高应力软岩隧道变形与结构受力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与开挖方式、工作面距离以及支护时机密切相关。由于隧洞围岩软弱破碎,加之处于高应力作用下,在工作面通过后,岩体产生持续性的流变变形,导致隧洞产生挤压大变形和结构受力的持续增加,达到支护结构强度极限,最终导致围岩失稳和支护体系的失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高应力软岩大变形支护设计对策。研究成果为高应力软岩隧道变形与结构受力的时空效应性提供了监测数据支持,为峡口隧道的施工和支护设计提供了依据,对我国西部其他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广西金牙金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矿石和围岩可溶有机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非烃的红外光谱学特征,以及有机包裹体的光学和谱学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金牙金矿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有机流体的成矿作用,查明了参与成矿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低等生物,本有机质的成分、结构、成熟度和胡成矿作用的进行而不断演化。在有机碳、金含量及藻类成矿作用模拟实验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流体有机质参与成矿的方式主要是活化萃取、还原沉淀,而干酪根则对金起集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