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5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377篇
测绘学   214篇
大气科学   311篇
地球物理   763篇
地质学   1085篇
海洋学   413篇
天文学   130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28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Due to their intrinsically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of control strategies that are implementable and can fully utilize the capabilities of semiactive control devices is an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task. In this study, two contro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protecting buildings against dynamic hazards, such as severe earthquakes and strong winds, using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semiactive control devices, the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 The first control strategy is implemented by introducing an inverse neural network (NN) model of the MR damper. These NN models provide direct estimation of the voltage that is required to produce a target control force calculated from some optimal control algorithms.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mean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MR damper with existing control algorithms. The second control strategy involves the design of a fuzzy controller and an adaptation law. The control objective is to minim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me desirable responses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combined system by adaptively adjusting the MR damper. The use of the adaptation law eliminates the need to acqui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ined system in advance. Because the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uzzy controller and the adaptation law doesn’t require a prior knowledge of the combined building-damper system,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robust control strategy that can be used to protect nonlinear or uncertain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random loads. Supported by: Hong Kong Research Grant Council Competitive Earmarked Research Grant HKUST 6218 / 99E an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 grant CMS 99-00234.  相似文献   
952.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概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经历了由强逐渐减弱,晚更新世(约50-30Ka B.P)又重新增强的演变。重点估算了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断块垂直构造运动速率,定量分析了分割断块的断裂构造的活动性。认为斗门断块区和广州-番禺断块区这两个次级断块构造以及围限它们的广州-从化断裂,三水-罗浮断裂,西江断裂,白坭-沙湾断裂的活动性相对较强。从区域地震构造而言 ,珠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远弱于日本-琉球-台湾岛弧,也弱于奥东潮汕和桂东南灵山等强震危险区。但由于其震源浅及松软土层较厚,加上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仍不可低估,必须加强抗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953.
Water resourc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southwestern Bulgar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region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unoff in a mountainous region of southwestern Bulgaria. A GIS-based distributed hydrologic model and two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 HadCM2 and CCC – were employed for years around 2025 and 2085. Results from both scenarios demonstrate the basin's sensitivity of runoff to climate change, which produce significant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basin's water yield with maximum runoff shift into early spring and further decreases in summer runoff. There could be no reduction in mean annual runoff, except under the Hadley scenario by 2085. Changes in the magnitude of mean monthly and peak flow are associated with early snowmelt and a reduction in snow cover in spring. Increases in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unoff reflect the basin's complex phys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runoff points to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future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54.
云南怒江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及退耕工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开发历史、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云南怒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如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陡坡垦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 :将海拔在 2 5 0 0m以下、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生态系统最脆弱、坡度大于 2 5°的耕地 ,改农作物种植为经济林经营 (退耕还林模式 ) ;在坡度介于 1 5°~ 2 5°的坡耕地上种植经济林 (农林复合模式 ) ;将部分水利条件差的坡耕地停止种植粮食作物 ,改种牧草 (退耕还草模式 )  相似文献   
955.
中国步入经济全球化的空间态势与顺应决策取偿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中国21世纪持续实行全方位经济开放的需要,将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空间结构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按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研究视角,对中国步入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推进国内外商品、资本、技术、信息等国际经济要素加速转移的空间演化态势的特殊内涵,着重从其空间跨越性、空间汇剑性、空间依存性等三个主要方面加以揭示与评价,并对中国的相关适应决策取偿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56.
土地沙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土地沙漠化动态研究有助于沙漠化灾害防治与国土资源空间开发。以2000-2018年MODIS-NDVI 1 km月数据为基础,运用栅格累加法与转移矩阵法对塔里木盆地土地沙漠化的变化速率、空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探索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沙漠化是一个具有年际波动和累积效应的动态变化过程;(2)栅格累加法具有较强的连续动态分析能力,能准确分析土地沙漠化变化速率、演变趋势、变化的空间特征,可以定量分析土地沙漠化原因;(3)塔里木盆地沙漠化退化主要是草地的退化,沙漠化改善则主要是林地和耕地的改善;(4)2000-2018年,塔里木盆地土地沙漠化整体呈极重度沙漠化逐级向非沙漠化变化的改善趋势,转移路径为:极重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轻度沙漠化→非沙漠化,改善区主要分布在绿洲区,恶化区主要在塔里木河中游与车尔臣河下游,土地沙漠化成因主要为人类活动。此文研究方法为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盆地国土资源开发和沙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7.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讨西藏沙化土地治理区的植物群落的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和稳定程度,根据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西藏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植物有34种,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桑(Morus alb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占优势地位。综合示范区固沙植被平均盖度为31.6%±13.1%;平均生长高度为41.2±19.9 cm;平均生长密度为4.6±4.7株·m-2。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H指数平均为0.99±0.54;物种多样性D指数平均为2.55±1.37;物种均匀度平均为1.76±0.75。  相似文献   
958.
959.
油料信息管理系统控件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油料信息管理系统控件的数据组织方式,解决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地图响应速度等三个关键问题,设计并实现了油料信息管理系统控件的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960.
利用取自东海东北部、冲绳海槽西侧陆坡的重力柱状岩芯DOC082(29°13.93′N,128°08.53′E;水深1128m),通过对碳酸钙、有机碳和蛋白石等生源组分含量的分析,结合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放射虫和硅鞭藻等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的变化以及底栖有孔虫属种组成特征,揭示了全新世东海东北部生物生产力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近10500cal.aB.P.以来生源组分含量和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的演变趋势十分相似,明显分为3个阶段:约4000cal.aB.P.之前的早、中全新世明显偏低,大约在4000cal.aB.P.左右开始突然大幅度上升,而约3000cal.aB.P.以来的晚全新世以持续的高值为显著特征。生源组分含量、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属种Uvigerina和Bulimina百分含量等指标的变化一致指示,东海东北部近10500cal.aB.P.以来古生产力演变的显著特征是早、中全新世明显偏低,约4000cal.aB.P.左右突然且大幅度上升,大约3000cal.aB.P.之后的晚全新世为生物生产力异常的高值期;同时有研究表明该区域的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SST)也呈现了明显的三段式演变:早全新世10500~8400cal.aB.P.期间为持续的高值期、中全新世SST相对稳定、3100~500cal.aB.P.期间的晚全新世为显著的低SST时期[1]。近3000cal.aB.P.以来古生产力的异常高值和表层海水古温度的大幅度下降说明晚全新世区域海洋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据东海东北部现代生物生产力和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和控制机制、结合现代ElNio发生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和降水异常以及黑潮暖流变异的分析表明,近3000cal.aB.P.来东海东北部的环境异常可能是对晚全新世ElNio活动显著增强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