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3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634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448篇
地质学   1098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湖北清江和尚洞滴水微生物群落随空间和季节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考察现代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及其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潜力, 利用微生物学传统的培养计数、荧光染色总菌计数和BIOLOG的ECO微平板等技术对湖北省清江和尚洞内不同地点的滴水由内至外进行了空间和季节性的动态监测, 4个滴水点由内向外编号依次为1D、3D、4D和5D.结果证实湖北清江和尚洞洞穴滴水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不同样点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不同, 1D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高, 3D表现出与1D相似的代谢特征, 但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 颜色变化率越高, 表明微生物代谢越旺盛)较1D小, 4D和5D样品在接种24h后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基本保持不变.对微生物代谢较为旺盛的1D、3D两个样品中不同时间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 表明洞穴滴水中微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 随采样季节的变化不大.相对于3D、1D的4个不同季节(采样时间)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种类的利用上存在一定差异.1D水样在2006秋季(2006年11月份)、2007春季(2007年5月)和2009年夏季(2009年7月份)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种类上比较接近, 而在2008年初秋(2008年9月)碳源利用种类与前三者的差异明显.与1D相比, 3D的4个不同采样时间的滴水微生物群落在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得分系数比较接近, 群落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差别不大.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季节滴水中可溶有机质成分(DOC)的变化及微生物群落成分的变化, 暗示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在指示气候变化应用中的巨大潜力.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2.
通过LA-ICP-MS方法测得金堆城和老牛山花岗岩体中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3.7±3 Ma和144.5±4.4 Ma,与金堆城钼矿床中辉钼矿的Re-Os年龄139±3.0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界定了金堆城成岩成矿时代为侏罗纪末-白垩纪初,2个岩体为同期岩浆事件的产物,与燕山运动有关.金堆城岩体较老牛山岩体富SiO2、K2O,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2个岩体都具有一致的高硅、富碱、过铝质系列和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高的εSr(t)、低的εNd(t)及Pb同位素图解证明2个岩体主要来自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证实老牛山岩体和金堆城岩体的岩浆源区与岩石成因相同,推测老牛山岩体在深部发生分异演化,为金堆城小岩体提供了大量的热液和矿物质,从而出现了金堆城小岩体成大矿现象.   相似文献   
993.
疏松绿松石经磷酸铝结合剂浸胶充填处理后,宝石学参数、力学和工艺性质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天然绿松石相仿.为查明这类改性绿松石的结构和探讨磷酸铝无机结合剂对绿松石的改善机理,采用环境扫描显微镜(ESEM)、差热分析(TG-DSC)、红外吸收光谱(IR)和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方法(XRD),对此类浸胶充填处理后的绿松石结构、物相及热性质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充填入的磷酸铝结合剂呈凝胶状分布在绿松石微孔隙间,处理后绿松石的分子结构和矿物组构与处理前一致,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非晶质化,与磷酸铝结合剂的填充作用有关,即磷酸铝结合剂在固化过程中生成氢,结合形成无机网络高分子结构;处理后绿松石的热反应温度较处理前普遍有所降低,主要是由于添加入的磷酸铝结合剂具有较低的吸热反应温度所致.   相似文献   
994.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区新生代幕式沉降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骅坳陷中北区是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的一个重要新生代构造单元.构造层序界面分析、同生断裂活动和盆地沉降史回剥分析表明该区经历了幕式沉降过程,沉降中心显示出规律性的迁移演化特征.馆陶组底界面为区域性裂后不整合界面,将研究区的演化划分为裂陷期和裂后期.在裂陷期的充填序列中,沙一段底界面为整个研究区都可以识别的显著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以此界面为界,盆地的裂陷期进一步划分为裂陷Ⅰ幕和裂陷Ⅱ幕.裂陷Ⅰ幕发育了Es3-Es2地层,断裂几何学和断裂的性质表明该幕构造活动为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所致,而裂陷Ⅱ幕发育了Es1-Ed地层,为近南北向拉伸作用的结果.裂后期,从早到晚则表现为由稳定热沉降到加速沉降的过程.分析认为上述盆地的幕式沉降过程与区域应力场的转变密切相关,受控于周缘板块的动力学事件,尤其是晚始新世之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向西的加速俯冲,促使了郯庐断裂右旋活动向南延伸和穿过黄骅坳陷的兰聊断裂北段的活化,形成了位于渤海海域的南北向伸展叠加区,从根本上改变了黄骅坳陷中北区应力场的分布,由此导致了盆地同裂陷阶段的幕式演化.   相似文献   
995.
996.
1Introduction Due to its special properties and ubiquitous occurrence,zircon can be found in the crust,mantle,lunar rocks,meteorites,etc.And it is the ideal mineral to test the formation age of rocks(Xie et al.,2001).However,zircons are an exceptionally rare component of kimberlites.They have various sources and courses of formation.Zircons crystallized from kimberlitic magma are usually have large sizes and a maximum diameter of20mm was reported.Typically,they have low contents of U and Th,…  相似文献   
997.
In recent years, El Nio Modoki (a type of pseudo-El Nio) has been distinguished as a unique large-scale ocean warming phenomenon happening in the 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tha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El Nio. In this study, EOF analysis was used to successfully separate El Nio and El Nio Modoki. The abilities of the NINO3 index, NINO3.4 index, NINO1+2 index and NINO4 index in characterizing El Nio were explored in detail. The resulting suggestion was that, comparatively, NINO3 is the op...  相似文献   
998.
To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 the dust aerosol effects on climate change,we calculate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under clear and cloudy skies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by using an improved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an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ust mass concentration given by GADS (Global Aerosol Data Se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obal means of the solar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at the tropopause for winter and summer are –0.48 and –0.50 W m-2 ,respectivel...  相似文献   
999.
魏玉香  童尧青  银燕  陈魁   《大气科学学报》2009,32(3):451-457
利用南京市2002—2006年大气监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大气中SO2、NO2、PM10年变化趋势及月季规律,评价了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5a来,SO2质量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NO2质量浓度缓慢上升,PM10质量浓度明显下降;南京市首要污染物是PM10,SO2、NO2污染较轻;3种污染物质量浓度均以夏季最低。进一步研究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质量浓度发现,污染物质量浓度与风速反相关,且东南风时浓度最高;降水对污染物有清除作用;雾、霾天气下污染加剧;气象能见度与PM10、NO2的质量浓度反相关;污染物有明显的"周末效应",周末质量浓度值较低。  相似文献   
1000.
南极中山站电离层的极区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96年的电离层数字测高仪DPS-4所测的f0F2、f0E以及美国NOAA和DMSP卫星观测估算的半球功率指数和午夜极光区赤道侧边界纬度等资料,考察中山站电离层的极区特征。结果表明,在太阳和地磁宁静环境下,冬季极夜磁正午中山站处于极隙区中心时,电离层内的电离密度达全天的最大值;上、下午各有数小时间隔位极光带内时,高能粒子的电离作用也很重要;夜间进入极差区后,电子密度则很低。夏季极昼时,太阳EUV辐射的电离效应使电离层电离密度比冬季值大许多,而且,日变化的最大值时间也提前了1~2h,强磁扰时,极隙区和极光带均向低纬侧移动;中山站上空的电子密度会大幅度下降。在中等扰动环境下情况要加复杂:磁正午前后极隙区内软粒子沉降的电离强度有所减小,而上、下午极光区的高能粒子电离则有较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