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3篇
  免费   1013篇
  国内免费   1230篇
测绘学   605篇
大气科学   648篇
地球物理   1094篇
地质学   2373篇
海洋学   644篇
天文学   133篇
综合类   399篇
自然地理   510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310篇
  2021年   414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370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313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301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查明朱旺港人工礁区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于2010年5~11月和2011年3月对该海域人工礁区和自然对照区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人工礁区游泳动物种类比对照区丰富(1.42倍);并且人工礁区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对照区.人工礁区的CPUE也明显高于对照区,人工礁区的Al区(建于2008年)和A2区(建于2009年)分别是自然对照区CA区的1.43和1.55倍,其中经济种类日本蟳的CPUE分别达到2.69和2.97倍.初步体现人工鱼礁投放后的集鱼效果,且礁区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52.
细菌降解有机物又由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回到主食物链的微食物循环被认为是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主食物链的必要补充,而对该作用的认识需要模型量化。本研究在已有黄海浮游生态系统模型基础上,增加微食物环过程(打开已有模型中营养物质转化的隐形参数关系,建立异养细菌与有机物和浮游动物之间的能量流动联系),考虑黄海营养状况,建立了1个基于磷、硅循环,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小型和大型)、浮游动物(小型、大型和捕食性)生物量、磷营养盐浓度(磷酸盐、溶解态有机磷和颗粒态有机磷)及硅营养盐浓度(硅酸和生物硅)共11个生态变量的二维微食物环生态模型。在普林斯顿海洋模型模拟的黄海气候态天平均二维温度场和流场的驱动下,以该模型模拟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分析了食物网能量流动关系,其结果符合黄海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模拟的溶解有机磷浓度、颗粒有机磷浓度、细菌生物量等与相关文献观测中结果相比在合理范围内或变化一致,证明模型是可信的,可为进一步研究陆架海微食物环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3.
?????????1991????????????????????????????????????1998?????6.2??????????????????????????????????  相似文献   
954.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必要开发一种简单实用、适于各类型污染物的场地污染数学模型。通过污染事故发生后污染物在包气带、饱和带迁移转化的概化,建立了污染物运移的自由入渗模型以及降雨入渗模型并给出各自相应的解析解。无降雨时,考虑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随包气带向下渗透的作用,建立一维垂直入渗模型。有降雨时,考虑污染场地(包气带)中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对流作用、扩散作用及挥发、生物降解、吸附、根系吸收等作用,建立包气带剖面二维溶质运移模型和饱和带平面二维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建模过程中,假定降雨量的平均分布及土壤质地、水力参数以及有机物成分、种类均相同,同时假定污染物与多孔介质间的作用为线性吸附,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吸附遵循一级动力学。基于模型的解析解,实现案例的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适用范围广、模拟高效快捷等优点,能够较准确预测污染发生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动向、到达饱和带的时间以及饱和带中污染物的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955.
变暖背景下陕西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以及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 a来陕西降水极端事件没有显著的增减变化趋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性。②近50 a来区域严重干燥事件在显著增加而严重湿润事件趋于减少,2000年以后严重干湿事件均偏多,区域降水有向不均衡、极端化发展的趋势。③区域年极端高(低)温事件在近50 a来呈现显著的增加(减少)趋势,其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在各季节存在差异,冬、春季变暖的趋势比较显著。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对于降水极端事件,温度极端事件显现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56.
对雷州常见的3种滨珊瑚科珊瑚: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灰黑滨珊瑚(Porites nigrescens)、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共32个样本的12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研究其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所得的3种珊瑚的12S rRNA基因长度在728~908 bp之间,G+C含量在34.3%~39.2%之间,遗传距离在0.004~0.019之间。利用邻接(NJ)法、最大似然(ML)法和不加权对群分析(UPGMA)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3种珊瑚被分成了2个支系,澄黄滨珊瑚和灰黑滨珊瑚聚合在一个分支上,而普格滨珊瑚在另一支,这一研究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57.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磊磊  郭浩  卢琦 《中国沙漠》2013,33(1):281-287
荒漠生态系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独特结构和功能。开展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区域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把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防风固沙、土壤保育、固碳释氧、水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保育、旅游文化等6类。在此基础上回顾与评述了相关研究,简要概括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建议加强荒漠生态系统提供的独特服务的价值评估和针对特定地区开展小区域的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科学选取与调整价格参数。  相似文献   
958.
青海湖湖东沙地风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海湖湖东沙地克土沙区不同类型沙丘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的水平变化和0~20 cm垂直变化的分析,可知自然固定沙丘的表层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其他沙丘以中砂为主,粒度参数随着地形起伏有不同的变化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粗颗粒逐渐增多,细颗粒逐渐减少,粒度参数随着深度的增加呈波动减小的趋势。通过比较分析,可得出人工治理措施对沙地地表环境的影响较大,能促进细颗粒物质的沉积,有效减少地表的风蚀量。  相似文献   
959.
Peng  Lixian  Zhang  Liwei  Li  Xupu  Wang  Zhuangzhuang  Wang  Hao  Jiao  Lei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2,32(5):806-828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Global urbanization has led to drastic land use change, interfer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s (ES)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turn threatening the well-being of...  相似文献   
960.
基于SSM/I被动微波数据的中国积雪深度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延昊  张佳华 《山地学报》2008,26(1):59-64
通过对积雪和其他地物的被动微波辐射计SSM/I的微波亮温进行波谱分析,提出了一个识别积雪的SSM/I微波检测方法,与MODIS的5 d合成积雪范围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SM/I的积雪范围与MODIS基本一致.对提出的SSM/I的微波积雪深度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与2006年冬季每日的中国地面积雪深度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R的平方为0.46~0.54,偏差为-0.3~0.8 cm,均方根误差rmse为4.4~6.8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