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5篇 |
免费 | 695篇 |
国内免费 | 9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9篇 |
大气科学 | 750篇 |
地球物理 | 870篇 |
地质学 | 2246篇 |
海洋学 | 479篇 |
天文学 | 178篇 |
综合类 | 389篇 |
自然地理 | 3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209篇 |
2021年 | 231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185篇 |
2018年 | 226篇 |
2017年 | 200篇 |
2016年 | 218篇 |
2015年 | 189篇 |
2014年 | 243篇 |
2013年 | 220篇 |
2012年 | 206篇 |
2011年 | 214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240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198篇 |
2006年 | 136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111篇 |
1999年 | 159篇 |
1998年 | 138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31篇 |
1995年 | 118篇 |
1994年 | 113篇 |
1993年 | 91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Reclassification of the Meso- and Neoproterozoic Chronostratigraphy of North China by SHRIMP Zircon Age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GAO Linzhi ZHANG Chuanheng LIU Pengju TANG Feng SONG Biao and DING Xiaozho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83(6):1074-1084
Abstract: High-quality zircon U-Pb ages acquired from Meso- and Neoproterozoic strata in North China in recent years has provided a high-resolution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dating. A basis of this high-level chronostratigraphic system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a global Precambrian study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so recent geological studies have focused attention on systemic SHRIMP zircon dating. A chronology of Meso- and Neoproterozoic strata and the time of origin of the overlying Changcheng System is given on the basis of new SHRIMP zircon dating from the Qianxi Complex and diabase of the Chuanlinggou Formation. A new tectonostratigraphy for a Neoproterozoic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ontinent is underpinned by the new SHRIMP zircon dating of a Neoproterozoic mafic magma diabase in the Jiao-Liao-Xu-Huai Sub-Province. 相似文献
33.
与中上地壳相比,对下地壳组成、结构的认识受限于样品的获取,然而天然火山作用携带的下地壳捕虏体可以为了解下地壳提供关键样品。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显生宙以来的火山作用携带有丰富的下地壳捕虏体,为探测华北下地壳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这些捕虏体定深、定性及定年的综合研究,构建了以信阳,莒南,汉诺坝和女山等典型地区为代表的下地壳组成、结构剖面模型。这些剖面表明,华北克拉通下地壳具有分层的特点,且上老下新,暗示可能与底侵作用有关。其中捕虏体的锆石U- 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研究,揭示了该克拉通下地壳复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最古老的组成部分可能老至~4. 0 Ga冥古宙,此后经历了3. 80~3. 65 Ga古太古代的再造作用,2. 8~2. 5 Ga 新太古代和2. 3~1. 8 Ga 古元古代的增生与再造共存,同时还经历了显生宙以来包括462~220 Ma,140~90 Ma和47~45 Ma的增生与再造事件。 相似文献
34.
利用分布在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的213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P波走时数据和弱各向异性条件下P波速度扰动调和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上地幔P波各向异性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西部上地幔变形主要受印度大陆俯冲的影响.印度大陆的P波快波方向总体为NNE方向,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一致,这表明印度大陆上地幔流动方向与板块运动方向一致.青藏高原内部、东天山的P波快波方向与主压应力方向接近,而在青藏高原南缘、北缘及东北缘等块体边界地区P波快波方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垂直.中国大陆东部上地幔变形主要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在扬子板块内部P波快波方向为SE方向,这与绝对板块的运动方向一致.华北地区的各向异性结构较为复杂,可能与华北克拉通裂解有关.中国大陆东北的东部平均方向为SE,而在兴安岭一侧为SSW方向,即平行于构造线方向.根据各向异性的倾角,中国大陆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构大体可分为三块:1)青藏新疆地区的各向异性倾角接近水平,推测该区形变力源主要为上地幔物质水平流动.2)南北带地区的各向异性倾角较大,特别是在青藏东缘地区的倾角约为40°,这可能是由于青藏向东挤出过程中受华南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阻挡,在板块边界地区产生了垂直变形.3)中国东部地区各向异性结构较为复杂,在中国大陆东北部各向异性倾角接近水平,这可能是该区上地幔变形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而在太行山、大别—苏鲁地区各向异性倾角较大,这表明该区上地幔以垂直变形为主.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水中含有微量氯苯的吸附特性研究,考察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吸附氯苯的动力学、热力学及连续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再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吸附氯苯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化学吸附是吸附过程的控制步骤;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上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在15、25、35℃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36、28.17、27.85mg/g;动态模拟实验中,当氯苯质量浓度为10mg/L时,氯苯的去除率大于80%。乙醇作为溶剂可以使吸附饱和的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再生。 相似文献
36.
37.
38.
Hydraulic conductivity sometimes exhibits complicated spatial variation over a sit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helps to make deterministic models of groundwater more accurate. This study presents a novel procedure that combines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s (SA) and the shortest distance method (SD) with the modular three-dimensional groundwater flow model (MODFLOW). The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a hypothetical site with groundwater-monitoring wells to minim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imulated and observed hydraulic head for optimal zoning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he results of this optimal zoning method indicate that this new procedure not on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optimization, but also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finding the global optimum, minimizing the errors of the hydraulic head simulated by MODFLOW in two scenarios, one with known and the other with unknown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he results also illustrated that the procedure can effectively determine and delineate hydrogeological zones.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