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王莉 《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富接江南、文风昌盛和秀丽山水是明清时期徽州地理环境的主要内涵,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聚族而居、宛如城廓的村落以及村落中众多高大的祠堂、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文风犹存的书香村落拥有大量的书院、私塾等文化建筑,淡雅明快的居民等建筑大多饰以典雅工丽、寓意深刻的雕刻和楹联,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园林化是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园林化村落拥有的水口园林、书院园林和宅院园林等多种园林烘托了徽州古村落的园林情调。  相似文献   
32.
杨效忠  李冬花  黄剑锋  陆林 《地理学报》2023,(12):2939-2957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空间规模、空间关系的线性发展需要我们立足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视角,针对线性旅游目的地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完善已有的旅游目的地认知体系。本文基于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构建线性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框架与研究体系,以期建立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旅游目的地反馈机制。研究认为:(1)线性旅游目的地是以特定的自然、文化主题为引领,以旅游基础要素的线性延展为基础,以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产品、旅游信息、旅游服务等各类要素主体的流动关系为根本,形成的沿特定方向关联互动的目的地组织共同体与空间连续体,具备关联性、流动性、动态性的空间组织特征。(2)线性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目的地时空关系交替演化的结果,具备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既包括时间维度上组织结构线性整合的过程演化,也包括空间维度上各类要素主体集聚扩散的空间优化。(3)后结构主义的关系思维与尺度认知为线性旅游目的地关系的建构、关系的流动、空间的生成以及尺度的转换等时空演化研究提供了综合性的认知框架,而线性旅游目的地概念框架与研究体系的确立,也推动了后结构主义向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拓展与实...  相似文献   
33.
旅游活动对九华山风景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秀龙  陆林  巩劼  王立龙 《地理研究》2011,30(1):103-114
土壤动物是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生态系统影响最敏感的环境因素之一,也是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重点。在九华山风景区6条主要游道附近选取了8条取样样带,样带设置与游道相垂直。每条样带按照距游道距离的不同设置4个取样样方,每个样方取枯枝落叶层并以5cm为一个层垂直向下取4层土样,用手拣法和网筛法拾取大型土壤动物。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076头,隶属于3门8纲27个类群。运用多样性H′指数、集聚度等指标对不同样带和样方的不同土层中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九华山风景区大型土壤动物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明显,旅游活动量越大土壤动物捕获量越少;(2)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的水平方向上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呈现递增规律;(3)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向表层集聚明显,游憩活动的影响导致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的表层聚集度由近游道样方向远离游道样方逐渐增大;(4)旅游活动量与各游道不同样方的捕获量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陆林  陈慧峰  符琳蓉 《地理科学》2022,42(5):874-884
以黄山市传统村落西溪南村为例,通过对多元利益主体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微观视角探索乡村功能演变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西溪南村发展规划明晰,乡村旅游业形态丰富,乡村多元功能价值体系日益凸显。西溪南村乡村功能演变是地方政府、外来旅游企业、外来民宿投资者、本地居民与游客等多方利益主体协作共生的必然结果。政府政策引导是促进由内而外要素流动、乡村多功能转型的基础保障,外来旅游企业是推动西溪南村旅游开发经营的主导力量,外来民宿投资者是建构乡村民宿与生态空间、引领乡风文明实践的关键先驱,本地居民是填补细分市场、实现居业协同的重要践行者,各利益主体间的协作共生推动西溪南村乡村功能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35.
杭州城市旅游品牌的演化机理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林  朱申莲  刘曼曼 《地理研究》2013,32(3):556-569
基于来杭游客的旅游博客分析,探究杭州旅游品牌塑造现状,分析杭州城市旅游品牌演化过程及各阶段特征,认为1983年前,杭州城市旅游品牌处于自然生成阶段(“人间天堂时代”),1983-2000年处于引导生成阶段(“天堂城市时代”),2001年起,进入培育塑造阶段(“品质休闲时代”);旅游资源开发、市场需求变化、政策规划引导、旅游设施与交通建设、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等是杭州城市旅游品牌演化的动力要素。探讨了各动力要素的运行关系,提出了强化“休闲之都”形象建设、加强旅游品牌整合和系统建设、树立“顾客满意”理念,提升旅游品牌忠诚度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6.
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王朝辉  陆林  方婷  夏巧云 《地理学报》2012,67(10):1423-1437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 研究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探索大都市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发现:① 世博建设初期, 上海市住宿产业呈现“两中心集聚、沿一轴线梯度向外分布”的初始格局;到世博举办时形成“多中心集聚、多轴线梯度分布”的总体格局。② 世博建设期, 住宿产业空间布局逐渐从内环线向外环线扩散, 主要集聚中心由两个演化成多个, 空间上呈现3 个显著的演化方向, 即城市西北方向、浦东方向和沿黄浦江两岸由中心地区向两端延伸的发展方向。③ 世博建设期, 上海旅游住宿产业发展速度先低后高, 星级饭店呈现高集聚-高集聚的发展特征;经济饭店呈现低集聚-高集聚的发展特征。④ 世博会对上海住宿产业布局影响显著, 形成了以世博园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中心与密集分布区, 相对而言, 世博会对经济型饭店产业影响强度高于星级饭店。⑤ 总体上, 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演化与城市发展格局、城市功能结构演化相一致, 政治、经济、重大事件以及发展环境、企业个体等各种要素, 通过互相影响的综合作用机制有效地推动了住宿产业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相结合的时空格局演化。⑥ 上海世博会通过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巨大的经济效应以及后世博开发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 共同影响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方向与速度。本研究为重大事件影响背景下的住宿产业体系建设布局以及大都市旅游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7.
卢松  陆林  徐茗  梁栋栋  王莉  王咏  杨钊 《地理研究》2005,24(4):581-590
作为传统历史文化旅游地,古村落正备受关注,旅游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由于游客量增长迅猛、客流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以及古民居容纳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对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逐渐增大,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日益凸现。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对西递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状态展开分析,计算了西递景区不同季节旅游环境容量值,最后提出了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8.
山岳型旅游地水资源系统安全评价——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地理研究》2014,33(6):1059-1072
以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基于1998-2012 年15 年间的水资源与旅游发展相关数据,运用集对分析法,从扰动性和应对能力两个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年际及月际水资源系统安全态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15 年间,黄山风景区年际水资源系统安全性综合指数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② 月际水资源系统安全性平均指数虽总体也处于中等水平,但存在月际差异,大体呈“双峰双谷”型;③ 年际系统安全性与扰动性指数、应对能力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月际系统安全性则与扰动性指数、应对能力指数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应对能力强弱对年际水资源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对月际系统安全性调节具有局限性。④ 水资源潜力、旅游发展、用水效率和纳污能力共同构成了系统安全的扰动要素,资金收入与投入、技术与道德措施形成了系统的应对能力,但各因子作用强度、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39.
陈劼绮  陆林 《地理学报》2024,(4):1027-1044
乡村旅游是新时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产业载体和关键产业路径。乡村旅游业态的迭代发展,不仅重构了乡村经济社会形态,更重塑了乡村空间性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了乡村生产功能的转型,空间创新要素及资源配置突破地域限制反馈并赋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本文在批判和继承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解读乡村旅游创新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一个核心”与“五大支撑”的乡村旅游创新体系,展望未来中国乡村旅游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结果表明:首先,乡村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摸索、由弱变强的创新发展过程,具有时代性、融合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其次,在乡村旅游创新体系中,业态创新是乡村旅游创新的核心表征形式与物质空间载体,制度创新是顶层设计与逻辑起点,金融创新是坚实基础与动力支持,技术创新是重要引擎与突破力量,组织创新是关键支撑与有效保障,社会创新是现实路径与核心驱动。最后,分别从理论体系、实践样态、演化过程、动力机制和优化对策方面构建乡村旅游创新的研究框架。以期为理解、阐述和探索乡村旅游的发生、演替和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贡献和理论指引,也为中国情境下的乡村旅...  相似文献   
40.
湖区农户的社会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存与生产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对湖泊湿地开发利用的方式、强度、因此,调查湖区农户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助于加深对湖泊周边人类活动的认识与理解。文章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庆沿江湖区农户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提出了5点基本对策思考,以促进湖区农户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提高,加强农户对湿地的认识及其自觉保护湿地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