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新近系保德阶建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根据与古地磁极性年表的对比 ,山西保德冀家沟剖面含保德动物群的保德组上界年龄为 5 .30 Ma,底界年龄不超过 10 Ma,其红黏土的底界为 8Ma,显示该剖面不存在定义的保德阶 11.2 Ma的下界 ,也没有保存保德阶下部的沉积。《国际地层指南》提倡用选择下界的界线层型来确定年代地层单位 ,其上界应该由后续单位的下界来确定。冀家沟剖面显然不具备保德阶的下界 ,但甘肃临夏盆地郭泥沟剖面含三趾马动物群的红黏土之下还有发育的中中新世沉积出露 ,因此 ,后一个地点应存在保德阶的下界 ,并有保德阶最底部的化石和适合于作古地磁分析的沉积物 ,所以临夏盆地是一个有可能建立保德阶下界界线层型的有利地点  相似文献   
62.
重论真马首次出现可作为第四纪下限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涛  薛祥煦 《地层学杂志》1997,21(2):109-116
  相似文献   
63.
邓涛  W.Downs 《地质学报》2002,76(2):198
中国新近纪的犀科化石有广泛的分布,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犀科化石的系统分类,较少涉及到这一重要类别的生态意义。本文试图发现这些犀科化石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恢复这一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新的依据。研究的材料包括中国从早中新世早期直到晚上新世晚期已知的全部犀科化石记录,共2亚科4族25个种。依据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单位(NMU)标定每个时期犀科的分异度、新记录和绝灭种。中国新近纪犀科化石的分异度变化显著,可划分为5个阶段,包括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2个高分异期以及早中新世、晚中新世初期和上新世3个低分异期。 早中新世(NMU1~5)犀科的分异度非常低,占统治地位的是矮脚犀类。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发生在中中新世  相似文献   
64.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己知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涛 《地质通报》2002,21(10):604-608
披毛犀(Coelodonta属)是已绝灭的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然而,披毛犀的早期记录只有少量材料来自几个约1.7Ma BP的中国地点。本项研究从甘肃临夏盆地最早的黄土沉积中发现一个带下颌骨的完整披毛犀头骨和一个具乳齿列的幼年头骨,古地磁年龄测定约为2.5MaBP,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披毛犀遗存,将披毛犀的历史向前推进了o.8Ma。这一发现对了解披毛犀的早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进步的特征显示Coelodonta属至少在上新世就已经从真犀族中分离出来。这些Coelodonta属的化石发现代表干冷气候条件的黄土中,应是大冰期出现和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结果。披毛犀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更新世时期广泛地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  相似文献   
65.
中国陆相中新统谢家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家期一名最初在1984年提出,1999年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提出依据谢家期建立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谢家阶,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谢家组。谢家阶的层型剖面在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乡谢家村北1km处的车头沟,谢家阶对应于国际地层表中的海相Aquitanian阶,其共同的底界定义为古地磁ChronC6Cn.2n的底界,年龄为23.0Ma。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在谢家剖面谢家阶的底界位于马哈拉沟组上部的棕红色块状泥岩连续沉积中,距上覆的谢家组底48m。生物地层学的综合分析表明谢家阶包含3个哺乳动物群单位,即NMU1—3。谢家剖面上发现的谢家动物群相当于NMU2,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的索索泉动物群和甘肃兰州盆地的张家坪动物群分别相当于NMU1和NMU3。  相似文献   
66.
以厦门吕厝站地铁基坑开挖工程为工程原型,采用分离相似设计方法确定了模型试验所需要关键参数的相似比,制作了异形基坑试验模型,并设计了合理的监测系统。通过模拟基坑实际的开挖过程,根据取得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地表沉降、地连墙变形和受力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基坑边缘距离越大,地表沉降影响越小,且墙体边长及开挖深度越大沉降越显著;地表沉降曲线形式与沉降数值大小有关,基坑开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和角隅效应,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坑内土体开挖阶段;随开挖的进行,土层卸荷对地表沉降影响逐渐减小,地连墙弯矩大小与开挖深度呈正相关,最大弯矩值出现在基坑最深开挖面附近。  相似文献   
67.
针对矿石内部有用矿物非均匀分布的特点,开展了矿石内部岩相分析实验和单轴压缩实验,通过分析结果,在DIGIMAT中构建符合组分矿物微观结构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并通过DIGIMAT,DIGIMAT-ABAQUS耦合两种情况下开展了矿石RVE模型破碎模拟.结果表明:(1)所研究黑钨矿石中有用矿物以颗粒状分布在矿石内部,其中钨颗粒长度范围为0.922~2.966 mm,宽度范围为0.137~2.144 mm、周长范围为2.23~10.979 5 mm、面积范围为0.070 3~3.612 5 mm2;钨颗粒圆度范围为0.177 6~0.701 1、凸度范围为0.584 4~0.986 3、矩形度范围为0.448 1~1.065 1、伸长率范围为1.066 3~6.729 9.(2)对黑钨矿石标准岩样进行轴压破碎实验,测得黑钨矿石单轴抗压强度为137.51 MPa、弹性模量为25.467 GPa、泊松比为0.35.(3)利用已构建矿石RVE模型,进行单轴压缩破碎模拟,在相同条件下,矿石单—组分矿物抗压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硅质岩矿物、石英矿物、钨矿物.  相似文献   
68.
在软弱围岩隧道中掌子面不稳定问题十分常见。掌子面超前锚杆作为一种重要的掌子面支护手段,目前常规采用的间断式布设方案存在锚杆的支护效果会随隧道推进过程中其支护状态的变化而忽强忽弱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连续交替式掌子面超前锚杆布设方案。该方案将掌子面上的所有锚杆布设点位均等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在隧道推进过程中进行连续逐部分交替布设,使隧道在推进过程中锚杆支护状态更趋均匀稳定。为系统性评价新方案的可行性,以渭武高速木寨岭公路隧道为工程依托,在掌子面锚杆用量处于相同水平的条件下,分别对常规的间断式布设方案以及新提出的连续交替式布设方案进行设计。并进一步借助FLAC3D数值模拟平台,对掌子面超前锚杆采用两种不同布设方案时,对于掌子面变形以及地层变形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常规间断式锚杆布设方案对于掌子面变形以及地层变形的控制效果并不稳定,受支护状态变化的影响较大,而新提出的连续交替式布设方案可以在不提高支护成本的前提下,将隧道推进过程中掌子面超前锚杆对于掌子面变形以及地层变形的控制效果维持在稳定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常规方案的最低水平,克服了常规布设方案支护效果严重高低不均的缺陷。本研究为掌子面超前锚杆布设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9.
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达涕盆地是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沉积了新近纪晚期的河湖相地层.早期的工作中曾报道有三趾马化石的线索,据此进行的新的考察发现了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件带有颊齿列的三趾马上颌.达涕盆地的三趾马体型中等,其上颊齿具有原尖小而圆,前、后端较尖,褶皱中等发育,前附尖和中附尖不特别加宽,无次尖收缩等特点.与之前发现的下颌骨相结合,证明达涕盆地的三趾马属于福氏三趾马(Hipparion forstenae).通过与西藏吉隆和山西保德发现的福氏三趾马的时代对比,显示达涕盆地含福氏三趾马层位的年龄约为7Ma,因此将原定的上新世达涕组的时代纠正为晚中新世.与近距离的吉隆沃马盆地福氏三趾马的生态对比,指示达涕盆地在7Ma的古海拔高度约为2400 ~ 2900m,该地区自那时以来快速上升了至少2000m,这一结果与构造学的证据吻合.  相似文献   
70.
Variations in Guangzhou’s aerosol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are studied against the large-scale background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SCSSM) using aerosol data derived from Panyu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Watch Station in Guangzhou and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USA). The data is reanalyzed to develop a composite analysis and perform physical diagnose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s that aerosol extinction in Guangzhou first increases then decreases during the active period of a SCSSM, with variations in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PBL) and environmental winds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affecting Guangzhou’s aerosol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diabatic heating and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s excited by monsoon convection induce environmental wind anomalies that significantly modify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PB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