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188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准噶尔盆地南缘属于环青藏高原盆山构造系统的一部分,受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远距离构造传递作用的影响,深部构造期次多,变形十分复杂,地震剖面成像品质很差,导致对其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的认识存在争议,对横向构造转换关系和纵向构造传递过程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最新宽线地震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变形方法分析了准噶尔南缘中段霍玛吐背斜带中-深部隐伏构造变形特征;通过构造样式、变形强度对比与分析,阐述了霍玛吐背斜横向转换关系;在构造建模与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和构造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其构造演化过程,并阐述了纵向构造传递过程。分析认为,霍玛吐背斜带深部主要发育低幅度断层转折褶皱,中部发育复合型构造三角楔,并伴生有次级褶皱调节断层及小型反冲断层;浅部发育断层传播褶皱;横向上主要表现为构造样式相近、构造变形强度发生此消彼长的构造转换关系;纵向上表现为侏罗纪—中新世的低幅度构造变形,并以前展式向盆地方向发生构造挤压传递,上新世经强烈逆冲挤压,形成复合构造三角楔及派生的突发构造,后经强烈挤压逆冲,在浅部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并使山前带被强烈推举地表,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23.
北山-走廊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地产铀远景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庆银  陈祖伊  刘红旭  于金水 《铀矿地质》2006,22(6):321-327,335
北山-走廊地区位于塔里木、华北、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柴达木等板(地)块的交汇处,中-新生代经历了印支、燕山、四川、华北、喜马拉雅和新构造等构造运动时期,发育了众多中、小型叠合盆地。通过对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沉积响应和变形等特征的分析,归纳了该区中-新生代经历三次挤压隆升、两次伸展断陷的构造演化规律。在此构造背景下发育的沉积盆地可划分为6个演化阶段,充填了不同特征的沉积物。其中,断陷盆地发育时期气候潮湿、物源充足、砂体发育、岩石中含有机质等还原剂,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因此,将中-下侏罗统确定为本区的主要找矿目标层,下白垩统为次要找矿目标层。目标层沉积后构造改造总体较强,晚侏罗世的构造改造北强南弱,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改造西强东弱、南冲北拗。基于上述认识,认为潮水和巴音戈壁等盆地北缘具有较好的铀成矿远景,值得进一步勘查。  相似文献   
24.
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柴达木板块和青藏板块的交汇部位,先后经历了三个大的构造-岩浆演化阶段,形成三个区域性的巨型构造层.自中生代以来盆地经历了5个演化阶段,形成了以砂岩型为主,煤岩型、泥岩型、地沥青型次之的铀矿化类型,产铀层位以中下侏罗统灰色含煤岩系为主,其次为下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红杂碎屑岩系,产铀盆地主要位于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铀矿化时期、矿化类型及空间展布直接受控于区域构造演化期次、强度及变形样式.  相似文献   
25.
逐旭 《天文爱好者》2011,(12):58-59
M74基本资料: 类型:旋涡星系 梅西叶编号:M74 NGC编号:NGC628 赤经:01^h 36^m 41.8^s 赤纬:+15°47′01″ 距离:30±6Mly 视星等:10.0  相似文献   
26.
<正>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造成于台湾小林村献肚山大山崩,于旗山溪形成堰塞湖后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溢顶破坏。该研究由航照图、灾前与溃坝后DTM、土壤物性试验与野外调查,根据崩塌与坝体堆积平衡,结合堰塞湖溢流时间,重建小林村天然坝地形与水文参数,并进行坝体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小林村堰塞湖天然坝主要由透水性低、易冲蚀的细颗粒组分组成,坝体积为15.34×10~6m~3,溢流点坝高及最大坝高分别为44m及60m,坝长与坝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力学为理论基础, 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技术支撑, 利用亚东-格尔木-锡铁山走廊域的地学剖面实测温度数据和青藏高原MODIS遥感影像数据, 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锡铁山走廊域的热环境特征。通过研究表明, 研究区域内热环境总体分布规律为中东部最高, 东南部次之, 西北部最低。  相似文献   
28.
在多波地震勘探中,转换点位置的求取精度直接影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进而影响转换波速度分析的精度。利用DSR方程,对比了用不同的转换点计算方法进行转换波速度分析,分析其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