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203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598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对外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海上的务实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海上合作在合作原则、合作思路及合作重点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分析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要据点——肯尼亚的战略优势及海洋优势,提出中国与肯尼亚海洋合作应从推动双方海洋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建设中肯海洋渔业联合研究中心、资助联合研究项目的开展、加强双方人员交流,扩大青年科学家培训规模、加强双方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5个方面重点推进的建议,为今后中-肯海洋合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42.
鉴于机械式自动垂直钻具井斜控制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从钻具的控制机制出发,研究了粘滑振动条件下控制机构的动力学行为,并提出了控制机构的优化方案。井下粘滑振动会使钻具控制机构中的偏重块发生类似钟摆的运动,严重影响钻具的控制性能甚至导致钻具失效。为减少粘滑振动的不利影响,将凸台盘阀和水力涡轮引入钻具的控制机构,在偏重块尺寸减小的同时提升了钻具的控制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受粘滑振动影响,在井斜角3°和9°时,在采用常规盘阀的控制机构中,偏重块摆动幅度分别为44.96°,14.91°,摆动中心位置距离井眼低边夹角分别为19.84°,6.15°;优化后,采用凸台盘阀可使控制机构中偏重块的摆动幅度分别为10.06°,2.17°,分别降低了77.89%,85.45%。配合使用扭矩为65N·mm 的水力涡轮后,可实现偏重块以井眼低边为中心的钟摆运动,显著提升了钻具控制机构的响应精度、灵敏度及可靠性。此外,优化后控制机构的许用压差大幅增加,进一步提升了钻具的纠斜降斜能力。   相似文献   
943.
亚历山大藻溶血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1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的溶血毒性,其中7株亚历山大藻具有显著的溶血毒性,说明溶血毒性在亚历山大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亚历山大藻藻株溶血毒性的大小与其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能力无直接关系;针对性地研究了一株典型PSP产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ATHK株)的溶血毒性特点,该株亚历山大藻具有较强的溶血毒性,指数期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毒性大小约相当于4pg皂素的溶血能力,而且其溶血毒性的大小与藻的生长阶段和细胞密度都有一定关系:指数期的溶血毒性最大;藻细胞、细胞碎片、细胞内容物都有一定的溶血毒性,其中细胞碎片的毒性最大;研究还表明一种PSP标准品STX毒素并没有溶血毒性,进一步说明亚历山大藻产生的溶血毒性是其他非PSP物质造成的,这类溶血毒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44.
应用山区地表沉陷预计系统,通过计算煤矿开采导致的地表变形确定了研究区开采沉陷范围,得知边坡位于煤层开采沉陷变形范围内为了进一步分析采煤对边坡失稳的贡献力量,运用MIDASGTS、GEO-STUDIO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边坡存在地下开采时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作了进一步研究,从而为该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5.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生了多期挤压-伸展构造作用,是制约该区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下扬子区中生代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文章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资料、 野外露头调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并结合皖泾地1井获取的岩芯资料和油气显示情况综合探讨了下扬子南部地区的有利构造保存条件.地震解释剖面和地表调查结果表明下...  相似文献   
946.
城市化已引起大量痕量气态污染物、气溶胶以及臭氧前体物的人为排放,从而引起区域大气化学循环的扰动变化。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观测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辐射模式与化学模式研究了气溶胶对到达地面的光化辐射通量以及臭氧形成的影响,表明气溶胶可显著减小到达地面的光化学辐射通量,减缓光化学反应进程,并进一步抑制臭氧的形成;在目前广州等大城市的污染过程中,高浓度的气溶胶可造成光化学辐射通量衰减高达70%~80%,紫外线的衰减比可见光更明显,在可见光波段随波长增大衰减幅度减小,气溶胶层的存在对短波长激发的光化学过程的影响更加显著。分析说明城市污染大气中光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与反应物之间存在自抑制过程,在目前的城市群复合污染情况下,气溶胶与臭氧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47.
几种亚热带土壤铁锰胶膜和基质的表面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  洪军  谭文峰  刘凡 《地球化学》2006,35(3):295-303
以我国亚热带的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为材料,研究了土壤铁锰胶膜和其基质的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和氧化特点。结果表明,与基质土壤相比,铁锰胶膜的比表面积大,电荷零点(PZC)低,这与其富含粘粒、有机质和铁锰氧化物等有关;铁锰胶膜经脱锰处理后,比表面积明显降低。由盐滴定-电位滴定(STPT)法测得黄褐土、黄棕壤、红壤基质的PZC分别为3.13、3.65和3.90;黄棕壤和红壤铁锰胶膜的PZC分别为3.26和3.42。铁锰胶膜对Pb2 、Cu2 、Cd2 和Zn2 的吸附和对Cr3 的氧化能力比基质的强。铁锰胶膜经脱锰处理后,对Pb2 、Cu2 、Cd2 和Zn2 的最大吸附量比未处理时降低了53%~100%;其氧化Cr3 生成Cr6 的量比铁锰胶膜的降低了87%~100%。说明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的铁锰胶膜中,氧化锰是吸附重金属离子和氧化Cr3 的主体。  相似文献   
948.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年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和认识:(1)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2)提出长江续接贯通时间是在距今75万年的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新认识;(3)探索形成流域5个系列生态修复示范关键技术和方法体系;(4)构建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地质环境效应研究方法体系,创建一套多模态传感器系统,提出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的新判断;(5)探索建立流域尺度地球关键带调查评价监测理论和方法体系;(6)创新应用“光纤技术”监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长江崩岸以及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扰动取得突破,相关技术引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7)自主研发机载航空高光谱仪,建立航空高光谱遥感综合调查技术方法;(8)探索形成流域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8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9)调查研究成果在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支撑服务新型城镇化战略、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  相似文献   
949.
生境系统重要性和开发利用可行性是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托。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针对研究区域特点,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各因子分值量化处理后,定义相应指数,利用互斥矩阵定位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类型分级。研究表明:长三角的生态屏障——九段沙岛,为低度适宜开发型海岛,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九段沙海岛。在开发利用方面,遵循可持续开展角度原则,九段沙应该保护和修复生境系统环境、从严把控开发强度、开展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950.
覃家田滑坡位于清江流域隔河岩库区,是灰岩顺向岸坡区沿软弱夹层滑移的代表。水库(区)蓄水后前缘塌岸变形明显,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3户共1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隔河岩水库的正常运行。通过野外调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槽探等工程勘查手段,查明滑坡形成条件,分析滑坡形成演化历史和成因机制,并应用极限平衡分析法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滑坡稳定性主要受暴雨、水库水位涨落等外动力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计算表明,该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在暴雨加库水位骤降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有所降低,局部存在滑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