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9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21.
高温燃烧法测定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7年5月在莱州湾,1997年7月在东海,1997年11月在胶州湾采集了海水样品,高温燃烧法测定了这些水样中的溶解有机碳浓度,了系统空白和标准曲线的选择对高温燃烧法测定结果的影响,并与紫外/硫酸钾法的测定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2.
采用过滤和切向超滤将黄河、长江和钱塘江水样分成< 1 .0μm ,< 0 .4μm ,< 5000Dalton ( 相当于1 .5mm 孔径) 三个级分,分别对三个级分滤液与铅进行吸附络合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黄河水样< 1.5nm 超滤液与铅吸附络合反应呈快反应,< 0.4μm 和< 1 .0μm 的各级过滤液呈慢反应;长江和钱塘江水样各级滤液均呈慢反应。长江和钱塘江水样与铅反应存在络合竞争,反应速率取决于竞争离子络合物的解离速率;黄河水样则没有络合竞争。黄河水样< 0 .4μm 和< 1 .0μm 的滤液与铅的络合反应速率由铅与胶体之间的反应决定,反应速率由液膜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23.
黄河、长江、钱塘江水样中胶体对铅吸附络合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过滤和切向超滤将黄河、长江和钱塘江的水样分成< 1 .0μm 、< 0 .4μm 和< 5000Dalton ( 相当于1 .5nm 孔径) 三种级分,对铅在不同级分上的吸附络合容量进行了初步探讨。铅在不同级分上的吸附络合容量差别很大,滤膜孔径越小,吸附络合容量越小。的黄河水样真溶液中的配体对铅的键合能力相对较强,而粒级较大的络合能力相对较弱;长江水样较大粒级的配体对铅的键合能力相对较强;钱塘江水样的各粒级配体的键合能力相似。胶体对三种江河水体的吸附络合容量具有很大贡献,黄河水样< 1 .0μm 的吸附络合容量中,1 .5nm ~1 .0μm 的胶体部分的吸附络合容量占总量的82 .5 % ,其中以0 .4 ~1 .0μm 大粒径胶体为主;长江和钱塘江水样中1 .5nm ~1 .0μm 的胶体部分的吸附络合容量分别达到了总量的57 .7 % 和56 .8 % 。  相似文献   
124.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钼(Ⅵ)与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合氧化铁(赤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和水合氧化锰(水锰矿、δ-MnO2)相互作用等温线,钼(Ⅵ)-粘土矿物体系所得是一种具有极大值的N-型等温线,钼(Ⅵ)-水合氧化物体系所得是具有一个拐点和两个台阶的“台阶型”等温线.这两类等温线在负离子交换吸附文献上均尚未见报道.N-型等温线的产生是因溶液中钼(Ⅵ)的复杂存在形式和负离子交换机理复合作用的结果.“台阶型”等温线的形成则是氧化物表面存在着几类能量不同的羟基分级交换吸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5.
针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实现存在的诸多困难,设计研发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其中不动产一张图子系统是不动产平台登记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动产一张图子系统基于ArcGIS Server服务,ArcGIS API for JS接口,Dojo布局框架辅以css技术,HTML、Java Script、php语言以及Oracle数据库实现B/S端的网页一张图服务,包含宗地数据图形数据、部分属性数据管理、查询、分析功能,为土地登记图形数据入库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6.
系统地综述了土壤、沉积物等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对快速同时提取技术、同步分离与净化技术、仪器同步测定技术分别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对三类化合物同时测定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