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42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用1979年和1985-1988年印度3站地磁Z分量资料分析了赤道电集流的扰动变化。按磁层-电离层耦合的程度和发展阶段,得到了4类扰日△Z平均日变化的不同形态,并对此作了谐波分析和相关分析。各类扰日中,电动耦合直接穿透及后继的屏蔽效应和动力耦合包括电离层扰动发电机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各不相同。有关结果还用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进行了印证。  相似文献   
22.
采用AE-D卫星上中性大气数密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1975年11月内多次磁暴期间热层大气中氦和原子氧与氮分子之数密度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磁暴对中性大气加热的理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低热层大气受热抬升使较高高度上的大气中质量较轻成分的数密度相对比例有明显下降,而较重成分的百分比则有增加.与地磁宁静期间相比,在140-10km高度上n(He)/n(N2)之比值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而n(Ar)/n(N2)的增幅则略大于一个数量级.此比值的变化幅度大小随高度而变,但各高度上暴时变化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23.
用3个经度链上电离层垂测站资料分析磁暴时夜间h'F的同时突增现象提出了电动耦合在夜间出现东向电场从而使F层抬升的物理机制同时也解释了突增现象在午夜后更多,且增幅更强的事实.  相似文献   
24.
对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和电离层发电机两种效应进行了模式计算,并对所得的一些耦合现象作了综合讨论.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和赤道区的电离层和地磁研究中必须考虑磁层-电离层耦合效应向中低纬区的穿透和屏蔽;潮汐发电机效应对极光区(电导率增高时)的作用也值得重视.这两效应的特征和相对重要性随磁暴的发展阶段而异,在高低纬区也各不相同,但都有明显的晨昏不对称性.此外,弱磁扰对中低纬电离层形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5.
对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和电离层发电机两种效应进行了模式计算,并对所得的一些耦合现象作了综合讨论.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和赤道区的电离层和地磁研究中必须考虑磁层-电离层耦合效应向中低纬区的穿透和屏蔽;潮汐发电机效应对极光区(电导率增高时)的作用也值得重视.这两效应的特征和相对重要性随磁暴的发展阶段而异,在高低纬区也各不相同,但都有明显的晨昏不对称性.此外,弱磁扰对中低纬电离层形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6.
对流电场产生电离层扰动的典型事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欧空局EISCAT极光区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资料,南极中山站电离层垂测站和我国130°E电离层链f0F2资料,分析了1991年5月2-3日一次主要由磁层对流引起的电离层扰动过程。从形态特征上看,它与热层中性大气参与动力耦合过程明显地不同。对照比较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事例。  相似文献   
27.
用近50个中纬(磁纬在±20°-50°之间)电离层垂测站的f0F2资料,分析与磁暴相伴的电离层暴事例表明:地磁Dst指数与中纬电离层f0F2暴时变化Ds(f0F2 )有大致相似的发展趋势。但用时序叠加法求得的强度不同、发展过程和持续时间不同的多次电离层暴f0F2变化的平均值,其物理意义是很不明确的。暴时f0F2变化的地方时分布Ds(f0F2)中,一般说以全日周期扰动幅度(A1)为最强,但电离层负暴峰值后常出现半日周期扰动(A2)的增强,且有时A2>A1.A1的涨落趋势与Dst(f0F2)相似,但特强磁暴时,A1值有可能反而变小.以A1sin(ω t+ 1)表示的全日周期扰动中,初位相1值随暴时的发展而变小表明,扰动分布形态是基本上随地球一起转动的。  相似文献   
28.
极区高空物理现象之观测具有悠久历史。对极区地磁、电离层和极光现象的深入考察将地球物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外层空间,并提出了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热层间耦合这一重要课题。耦合物理机制的证实不仅是火箭、卫星探测的重要贡献,而且也是基于对地面雷达和遍及全球大陆的地磁台站、电离层垂测站之长期观测成果。对流电场、一区和二区场向电流、电离层扰动电流系(包括极光区电集流),以及电导率的分布和变化乃是一有机整体,对其每一环节的深入认识均与对整体的全面了解密不可分。有关的理论和模式研究则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各个耦合过程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各发展阶段中不同物理过程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29.
电离层对流和极光区电集流的地磁链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31个高纬地磁台站资料考察1997年5月15日一次中等磁暴期间极光区电集流和电离层对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其中20站处于纬度60°N~80°N之间的西半球,而另11站是偶极磁经度约为120°E的欧洲IMAGE地磁站链.对此纬度链和经度链上各站1-min精度地磁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极光区电集流中心的相对强度及其纬度位置是随世界时和地方时区不断变化的.电集流中心所处位置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心的南北移动造成的,也可能是中心带与磁纬圈间的相互倾斜所致.另一方面,电离层对流形态和晨昏对流圈的经向跨度及其两端的位置是基本不变的.有关结论得到同期的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观测的证实和补充.  相似文献   
30.
本文利用我国琼中、广州、泉州三站1982-1983年地磁Z分量资料,对磁暴主相发展及恢复相初期的赤道电急流变化进行了研究。形态分析、周期叠加和相关分析均表明,不论在何地方时,对应环电流的发展有△Z的负扰(附加东向电急流);而Dst开始回升则有△Z的正扰(附加西向电急流)。该变化之大小可能受地方时的调制。方差分析、x2-分析等统计检验也认证了上述变化。文中还对△Z正、负扰与极区电急流及极尖区位置的高、低纬向移动进行了讨论。本文结果表明,分析扰日赤道电急流变化应区分磁暴的不同阶段,即区分电动耦合和动力耦合效应。今后应采用大范围台站网资料,进一步得出有关电流系的图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