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华北地台北缘燕辽钼(铜)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及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9,自引:10,他引:29  
华北地台北缘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部位钼(铜)矿床的分布受区域EW向、NE向、NNE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成矿带东端辽西地区以钼矿为主,西端冀北地区以铜(钼)矿为主。钼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密切,矿床多产于花岗斑岩体之中或内外接触带中,矿床类型以斑岩型、斑岩_矽卡岩型、矽卡岩型为主。同位素研究表明,钼(铜)矿床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与太古代结晶基底有关的花岗岩;钼矿的形成主要与中生代富硅、富钾质花岗岩有关,而与铜矿成因有关的花岗岩酸碱度相对较低。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燕辽钼(铜)成矿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于180Ma左右和140Ma左右2个时期,其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后碰撞造山阶段和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  相似文献   
142.
143.
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断面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金昕 《中国科学D辑》1996,26(Z1):13-22
东秦岭岩石圈热结构热状态十分不均匀,沿断面可分成华北地块、北秦岭、南秦岭、扬子地块4大特征,其分界明显,南秦岭为“热区”,北秦岭为“冷区”。商丹断裂带具81.3mW·m~(-2)高热流值,是南北秦岭的分界线,是多期构造运动的活动带,是扬子与华北的缝合带。加里东期扬子向华北俯冲碰撞;印支-燕山期俯冲板片由于“去层状化作用”断开下沉,软流圈上侵,岩石圈土地幔变薄。后因华北岩石圈下部插入扬子俯冲板片中形成穿插构造,商丹断裂带成为现今向南倾的走滑断裂带。中上地壳有不同时期的大规模逆冲推覆体、断块向南叠置;下地壳缩短成“漏头”状下滑,地壳增厚造成东秦岭造山带现今独特复杂的岩石圈五层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44.
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水系沉积物等表生介质中,Au主要以6种相态存在,即水溶相、表面吸附相、有机相、自然金相、铁锰氧化物相和硫化物相。表生环境下Au更多地表现出亲铁性,但也具有一定的亲硫性。研究表明,不同景观区Au表生异常的形成机制和赋存层位不同。在表生异常实际评价过程中,分析工作区的地质地理景观环境,从研究异常地段表生环境参数(pH、Eh、Ec、温度、降雨量等)入手,明确异常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成晕机制,在综合地质因素的基础上对异常进行系统精细的评价。通过对黄家湾地区Au表生异常的研究评价,认为在评价Au的表生异常时,结合Au的表生迁移富集规律,采用异常确证→相态分析→判断评序→检查评价→工作验证的方法程序,能够取得较好的异常评价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45.
温江寺金矿是西秦岭东部地区三叠纪地层中新发现的一个金矿。容矿地层主要是钙质板岩和含炭钙质板岩。矿(化)体呈透镜状、扁豆状分布于钙质板岩和炭质板岩中。区内成矿元素为Au、As、Sb、Hg、Pb、Zn等低温蚀变组合,地质特征显示出微细浸染型金矿特征。各类岩(矿)石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从矿石到泥质板岩再到花岗岩脉,Al2O3和K2O+Na2O含量逐渐升高,而CaO含量、K2O/Na2O具降低趋势;矿石中As、Bi、Co、Ni、Cu、W、V、Tu、U等微量元素含量和ΣREE、LREE/HREE、稀土配分模式与容矿地层相近,而与花岗岩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温江寺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容矿地层,与岩浆活动关系不密切。该金矿的发现,使得西秦岭三叠系沉积建造中金矿找矿有进一步向东延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6.
九子沟铜矿是凤县-太白铅锌多金属矿集区近年来发现的新矿床。矿化类型主要表现为硅质岩型、硅化灰岩型和石英-方解石脉型。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整合产出,且多被后期顺层或切层含矿石英-方解石脉交代,形成富矿体。综合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喷流沉积-改造型铜矿。九子沟等铜矿床(点)与区域上的铅锌矿床构成了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的元素分带模式。这一发现,指示今后该地区可在热水喷流沉积矿床元素分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区带内背斜控矿的地质特征开展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47.
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教育学家、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技术顾问、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业治铮教授 ,因病医治无效 ,于 2 0 0 3年 1月 3日 2时 1 0分在南京逝世 ,享年 85岁。业治铮先生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1 91 8年 4月 1 1日生。 1 937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 ,是年参与成立学生读书会等组织 ,宣传抗日。 1 941年 9月毕业至 1 944年 8月在云南昭通西南矿产测勘处工作。 1 944年 9月 - 1 946年 8月在重庆前中央大学地质系教书。 1 946 - 1 949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州立大学及密苏里大学研究生院学…  相似文献   
148.
柴蚂金矿床位于陕西省凤太矿集区西北部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的西侧约0.5km处,二者在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条件等方面均相似。该矿床共划分出5个含矿带,其产出位置受地层和构造联合控制。本次工作对柴蚂金矿床中发育的脉状闪锌矿进行了Rb-Sr同位素测年研究,获得了等时线年龄为(210.8±2.4)Ma,即晚三叠世;闪锌矿的~(87)Sr/~(86)Sr_i值为0.710 55±0.000 11,指示铅锌矿化的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大陆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凤太矿集区内的铅锌矿化和金矿化是在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碰撞-后碰撞过程中同一时代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9.
冷水沟矿床位于南秦岭山阳-柞水地区,是秦岭地区发现的与复式岩体有关的铜钼金矿床,矿化类型可分为产于岩体内的斑岩型铜钼矿化、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矽卡岩型铜矿化和产于斜长角闪岩内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斑岩型铜钼矿石中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含少量Na Cl三相包裹体,属中温、中等盐度H2O-Na Cl体系;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中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和CO2包裹体,属中温、中等盐度H2O-CO2-Na Cl体系,显示两种矿石成矿流体类型不同。H-O-S同位素分析表明,斑岩型铜钼矿石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有少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物质以幔源为主;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成矿流体受建造水或大气降水强烈交代,成矿物质壳源物质为主。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流体沸腾是引起铜钼沉淀的重要因素,流体不混溶是引起金沉淀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0.
新铺钼矿是南秦岭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石英脉型钼矿,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产于东江口花岗质岩体内的NE向断裂中。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碎裂岩型为主,少量钾长石-石英脉型。赋矿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主元素地球化学显示了贫硅(56.85%~65.45%)、富铝(14.59%~15.59%)、高铁(4.81%~6.41%)、高镁(51.3%~60.2%)、高钙(3.63%~5.78%)、低钾高钠(K2O/Na2O=0.45~0.71),属于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A/CNK比值为0.73~0.96,属于准铝质;稀土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具有高Sr、低Y、高Ba、高Sr/Y和La/Yb比值。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97.0±1.6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于早侏罗世,明显滞后于成岩年龄10~30Ma。综合分析岩石Sr、Nd、Hf同位素、矿区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我们认为新铺钼矿的形成可能与赋矿围岩没有直接的成岩联系,赋矿围岩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洋陆俯冲环境向陆陆碰撞体制转变阶段,由残余洋壳熔融和上覆地幔楔及古老陆壳混染而成的埃达克质岩浆形成,属于同熔型花岗岩;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三叠-早白垩世的陆陆碰撞造山转换到碰撞后伸展阶段,受控于区域NE向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