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培养盐藻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与细胞密度、β-胡萝卜素积累和蛋白质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盐藻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盐度变化而改变:在适当盐度(60~90g/L)下,过氧化物酶活性很低;在较低盐度(30~60g/L)或较高盐度(90~150g/L)下,盐藻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升高,说明盐藻过氧化物酶是一种盐度逆境适应酶.盐藻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盐藻细胞密度及物质积累关系密切:盐藻过氧化物酶活性很低时,盐藻细胞密度大,同时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积累也多;随着盐藻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盐藻细胞密度、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积累均逐渐降低,但盐藻过氧化物酶活性进一步升高时,盐藻蛋白质积累又有增加,可能在盐藻体内有逆境蛋白产生.  相似文献   
22.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方法,确定了≥10 ℃积温的界限;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均方差 (σ)、线性趋势系数、累计距平和信噪比等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10 ℃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10 ℃积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10 ℃积温的均值和极值均为荒漠区高于绿洲平原区,绿洲平原区高于山区,≥10 ℃积温的空间分布与所受天气系统以及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关系非常密切。≥10 ℃积温正常年份最多,概率超过65%,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年、年代≥10 ℃积温呈显著升高趋势。≥10 ℃积温主要在5~9月,7月为高峰值。≥10 ℃积温气候突变全流域、民勤和天祝在1996年,永昌、凉州和古浪在1997年。石羊河流域≥10 ℃积温升高使喜凉作物种植面积缩小,生育期缩短,不利于高产的形成;而使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生育期延长,有利于高产和高品质的形成。本研究将对现代农业结构规划、农作物品种调整以及农业的定量化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河西走廊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6年张掖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总结了本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带状、块状强度回波特征;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系统中低空急流、暖平流、冷平流、逆风区、垂直风切变的雷达回波特征,将回波进行客观定量化,并引进了稳定度指标,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短时预报简明判据。  相似文献   
24.
为提高降雪的预报预测水平、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科学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利用1960-2016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观测站逐日降雪资料,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雪日的时空变化及异常性等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雪日及各量级雪日从西南向东北呈减少趋势,雪日天祝最多,民勤最少。除凉州外,河西走廊东部年及年代雪日呈减少趋势,天祝雪日减少尤为显著,年雪日时间序列的准周期变化为6~8 a。各地月雪日的变化比较一致,雪日主要出现在1-4月和10-12月,高峰值在3月,冬季是主要的降雪季节。各地年雪日的异常性比较一致,正常年份发生概率在68.4%~73.7%,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小雪是河西走廊东部降雪的主体,小雪日所占比率在78.6%~93.5%,随着降雪量级的增大,雪日迅速减少。0.0 mm小雪日各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对总雪日的负贡献最大;≥ 0.1 mm小雪日和中雪日大多呈增多趋势,对总雪日呈正贡献;大雪及以上日大多呈弱减少趋势,对总雪日呈弱负贡献。  相似文献   
25.
大庆油田东部深层某井区火山岩气藏岩性复杂、储层参数计算以及流体性质识别困难。根据岩性组合规律建立火山岩解释模型,对深层的火山岩测井资料进行处理与解释。联合使用成像测井分析结果、岩性分类和多井对比等方法,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和解释符合率。计算的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为提交天然气地质储量提供了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26.
本用武威市五站建站以来近50a冰雹实况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冰雹天气发生的气候规律、地理分布,初步探讨了冰雹天气发生的环流特征、天气成因。  相似文献   
27.
根据石羊河流域中游(武威)和下游(民勤)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最高、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固定阈值法(天气标准)和百分位阈值法(平均标准)定义了高温事件,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高温事件强度、日数和极值的变化特征。统计结果显示,中、下游年代、年天气标准和平均标准高温事件强度总体上呈增强和日数呈增多趋势,2010—2015年高温事件强度增强和日数增多趋势明显,高温事件极值也呈增强趋势。高温事件出现在5—9月,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的高峰值均在7月,依次向两端递减。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均为下游>中游,说明闷热天气持续时间下游比中游更长。高温事件中、下游年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没有发生周期性变化,平均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均存在着5~7 a的准周期变化。高温事件中、下游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以及平均标准强度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平均标准日数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中游在1997年、下游在1996年。年高温事件存在一定的异常性,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正常年份概率在58.9%~73.2%,对生命健康和安全生产造成危害的强度偏强和特强年份概率在14.3%~16.9%、日数偏多和特多年份概率在14.3%~21.4%。  相似文献   
28.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降雪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降雪初、终日及雪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和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初日为山区早于平原区,平原区早于荒漠区;降雪终日为山区晚于平原区,平原区晚于荒漠区;雪期为山区长于平原区,平原区长于荒漠区。各地降雪初、终日及雪期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降雪初、终日及雪期年概率均超过67%。年、年代降雪初日呈推迟趋势,降雪终日(除凉州和古浪外)呈提早趋势,雪期呈缩短趋势。降雪初、终日及雪期与气温和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相关性,气温每升高1℃,初日推迟约6.3 d,终日提早约7.6 d,雪期缩短约13.8 d;海拔每升高100 m,初日提早约3.3 d;终日推迟约4.0 d,雪期延长约7.3 d。本研究为降雪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防御雪灾、科学利用降雪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利用2004年1月~2008年10月河西走廊东部6站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强沙尘暴的分布特征.发现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2~6月,1~3月出现的强沙尘暴主要为高压脊前强西北气流动量下传风所致;4~7月出现的强沙尘暴主要为冷空气东移南下伴随地面冷锋过境锋面大风所致.河西走廊东部的飑线活动造成的强沙尘暴出现在4~6月,均为冷锋型,其中5月居多,出现的7次强沙尘暴中有4次伴有飑线,说明5月份强冷锋东移经河西走廊特殊峡管地形时易诱发飑线,飑线活动造成的强沙尘暴爆发性强,往往造成严重灾情.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fy-2c/2 d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08年5月2日河西走廊东部飑线引发的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飑线所伴随的强风暴是产生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500 hPa阶梯短波槽是中尺度飑线产生的大尺度触发系统,河西走廊中西部700 hp变形场、中尺度低压为强沙尘暴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地面冷锋前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上升气流的叠加,为深对流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垂直环流发展条件,是促使飑线发生和沙尘卷起的基本动力;地面热低压的加强和午后气温的日变化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温度和气压梯度,为大风、强沙尘暴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强沙尘暴出现在垂直螺旋度为-200 m~2/s~2中心的下游,垂直螺旋度对飑线的发展和沙尘暴的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中尺度飑线发生在不稳定层结内,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为强沙尘暴形成、发展提供了位能转化为动能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0.
河西走廊东部大风气候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1971—2010年4个气象站大风(≥6级,即10min平均风速≥10.8~13.8m/s)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大风的时空分布、强度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大风天气主要发生在山区和沙漠边缘;年、年代际大风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3—5月是大风的高发期,占全年大风日数的34.8%~56.8%,其次是2月、6月和11月;各强度大风日数的变率较大,随着大风强度的增强,大风日数迅速减少;大风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最大风速大多出现在持续大风时段内。采用2003—2007年逐日20时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按照Press准则进行预报因子初选,运用逐步回归预报方法进行预报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大风预报方程,并用双评分准则(CSC,couple score criterion)确定各季节各地大风预报全局最优的显著性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预报方程回代拟合率为66.7%~73.4%,预报准确率为58.8%~67.5%,达到了一定的预报水平,可为大风的业务预报提供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采用最大靠近原则确定了大风预报临界值和预报、预警的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