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基于中国气象局整编的《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61~2017年对牡丹江汛期降水产生影响的北上台风过程,分析了汛期北上影响牡丹江地区台风过程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北上台风对牡丹江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汛期的7、8月份,其中8月份出现的频率最大,7月份对牡丹江地区的降雨影响更强;北上台风对牡丹江地区降雨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与西风带共同作用提供水汽输送条件,仅有一成左右的北上台风会给牡丹江地区带来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降雨天气;牡丹江地区汛期台风降雨量与汛期降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两者降水的异常年份均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62.
强震地表破裂调查与灾情评估是地震应急响应的重要工作内容,快速获取震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并开展应急信息提取分析,是提升应急时效性的重要支撑手段。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级地震发生的当天快速获取了国产高分七号卫星等数据,基于分辨率0.65 m的全色及2.6 m的多光谱图像快速解译分析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形成布特征、构造样式与位错强度等,为地震应急响应与现场调查提供了重要信息。深入分析表明,门源Ms6.9级地震发生了南、北两条同震地表破裂带,其中北支沿冷龙岭断裂带主断层的西段发育,长度约19 km;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段分布,长度约2.3 km。同震地表破裂带左旋断错了一系列冲沟、洪积物、道路、冰层等地貌特征,最大左旋位移约2.2 m,沿地表破裂带形成鼓包、拉张凹陷、斜列式张裂隙等变形构造。最新同震破裂与历史破裂分布吻合,反映了强震活动的原地破裂特征,其地震危险性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值得深入研究。GF-7卫星首次在地震灾害发生当日就发挥较大优势,表明高分系列卫星在地震应急调查方面具有良好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不动产的权籍调查成为市政府工作的重点,而农村作为不动产权籍的调查主要部分,如何提高其调查效率和水平成为其中的重点和关键,故此,通过建立农村不动产权籍的调查数据库和成果表输出可以为农村的土地状况进行了解,本文从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面临的困境、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输出的要点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进而为农村不动产的权籍调查提供丰富的经验,提高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64.
本文通过构建多维数据库存储更多变形信息的理论展开,通过测量机器人三维(空间)一体化技术获取变形点三维坐标+时间+温度+湿度等的多维数据,再将多维数据降维处理。通过构建虚拟基线,建立所关心方向上的形变量与形变因素的关系,将二维的变量降为一维的变量来实现基坑变形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的案例来阐述降维数据处理的思路,供大家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65.
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中部阿马特里切(Amatrice)地区发生Mw 6.2地震。采用ALOS-2条带模式和SENTINEL-1A宽幅模式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分别进行SAR差分干涉测量处理,获取了该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本次地震造成意大利中部地区发生明显的地壳形变,在雷达视线向最大沉降量达19.6 cm。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和GPS同震形变场数据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进行联合反演,通过改进倾角和平滑系数获取方法,得到了最优滑动分布模型。通过使用单断层模型和双断层模型进行反演可知,双断层模型反演结果优于单断层反演结果,两种模型下反演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9,发震断层走向分别为160°和158°,倾角分别为44°和46°,倾滑分布主要位于地下5~7 km,平均倾滑角为-80°,最大倾滑量0.9 m位于地壳深度5 km处,该发震断层是亚平宁冲断带的一部分,为NW-SE向延伸的正断层,断层长约20 km。综合使用地震同震形变场和GPS数据对震源机制进行反演、模拟和分析,获取了高精度的震源参数,可以为分析地震危险性和断层破裂参数等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6.
使用全球VLBI网在1.3 cm波段对三颗类星体0420-014、0748+126和2251+158(3C 454.3)进行了观测,获得了这三个类星体的亚毫角秒分辨率的混杂图,给出了类星体核区内的亮度分布.通过用高斯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组成它们的各个子源的参数.类星体2251+158呈现出核-喷流结构,核区沿着PA~-130°方向拉长,喷流呈弯曲状.1992.9历元的观测展现了2251+158处于一次大爆发,并伴随一系列相继出现的小爆发的情景.最强子源的积分流量密度为 4.11Jy(占探测到的总流量的 67%),主要集中在0.16 × 0.01 mas的区域内,可能由于多普勒增亮效应造成高达2.6×1012的亮温度.  相似文献   
67.
以高频海量气象格点数据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实时处理系统数据处理效率不高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高频精细化气象格点数据实时处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业务流程,在分析海量高频次气象格点数据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符合气象业务需求的分布式存储模型;利用多通道动态感知技术实现了动态多通道的文件处理和文件到达的快速感知触发;利用实时数据快速处理技术实现基于精准位置寻址的快速数据块定位算法,进而实现数据块的精准定位;利用数据按需实时截取技术实现了在空间范围内按需进行裁剪的截取算法,进而实现数据按需抽取;实际业务应用表明,系统有效地提升了半结构气象数值预报产品数据的实时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68.
本文首先从建立地质勘查业务模型入手,对地质勘查工作手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对地质勘查数据的多源性和异构性进行分析,构建完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实用的地质勘查信息系统。最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地质勘查数字化与信息建设的研究意义,以及今后的研究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9.
王彬  肖文名  李永生  常飚  陈晓宇 《气象》2011,37(6):764-770
近几年华南区域气象中心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能力建设迅速,总能力超过2万亿次。为更好地发挥区域内计算资源投资效益,在引进吸收中国气象局国家级高性能计算资源管理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与自主开发,成功建立了一套精细化计算资源管理软件。该系统采用了“资源账户-资源点数”的设计思想,针对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了相应的用户组...  相似文献   
70.
中国地震遥感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简单的多光谱遥感图像解译线性活动构造开始,迄今已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其中20世纪70、80年代以可见光遥感图像应用为特征,90年代为红外遥感、GNSS遥感和InSAR技术试验应用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前10年主要表现为综合遥感应用和卫星电磁、卫星重力等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预研,2011年以来侧重于集成前期研究成果,实施地球物理场卫星计划和卫星地震应用系统建设运行。目前可见光遥感技术在活动构造探查和灾害评估中已实现业务化应用,卫星红外、卫星电磁、InSAR技术、卫星重力和高光谱气体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地震监测领域越来越凸显出其应用效能。作为国家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于2018年2月2日进入预定轨道,目前在轨运行正常并产出了中国首幅全球地磁图,填补了中国在全球地球物理场获取能力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