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32.
介绍了针对中国海域海洋污染环境保障系统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中子活化分析(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NAA)方法在其中的可能作用。该系统基于对海洋三维流场的预报与分析,对海洋污染物可能的扩散路径与影响区域、污染源头的可能位置进行推测,并结合GIS技术整合相关的环境敏感信息,为将污染物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提供决策支持。基于该系统技术的渤黄海海洋污染物预测预警系统已经实现业务化运行多年,并在中国沿海污染事故应急中多次获得成功的经验。目前,针对重金属与放射性污染物的环境保障系统正处于理论实验阶段,由于NAA方法特别适合用于对部分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的检测,因此NAA方法对实现海洋重金属及放射性污染物的监测及预测预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使用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系统的底图资料,分析了其二进制文件的数据存取格式,设计了精细化地图数据编辑应用软件.此软件通过增加热点区域的地理信息,在预报中可准确定位雷达回波强度的地理位置,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34.
采用涪陵逐日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涪陵的高温闷热天气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涪陵高温闷热天气的发生、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线性趋势均为下降趋势,而闷热天气的线性趋势呈上升趋势.高温、闷热天气以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之间有着不同的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且后者较前者复杂.  相似文献   
35.
研究致密储层裂缝的特征、成因及控制因素对储层有效评价和优质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利 用 岩 心、铸体薄片、普通薄片、钻井中途测试(DST)、测井、地震等资料,对研究区沙二段特低、超低孔-超低渗砂砾岩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发育构造缝、原生缝和成岩缝。②构造缝多尖灭于其他裂缝,多呈半充填-未充填状,连通性较好,将储层渗透率提高了2~4个数量级;原生缝和成岩缝大多呈全充填状,有效 性 较 差。③构造缝受抬升褶皱与沉积因素影响,背 斜 轴 部 与 水下分流河道底部沉积微相的叠合区是最有利的构造缝形成区带,构造缝形成早于主成藏期;原 生 缝、成 岩 缝 等 早期裂缝的发育提供了应力薄弱带,有利于晚期构造 缝 的 形 成。④利用常规测井数据和矿物成分2种 方 法 计 算 储层的脆性,结果显示脆性越大裂缝越发育,两者相 关 性 较 好。⑤测 试 资 料、裂缝刻画及孔隙结构分析表明裂缝发育带储层质量最好,发育Ⅰ类储层,次裂缝发育带Ⅰ和Ⅱ次之,致密带储层质量最差。   相似文献   
36.
气候变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之一即海平面变化。观测记录表明全球平均海平面在21世纪以来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引发一系列的海岸带灾害,影响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回顾了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前沿动态,介绍了海平面观测的不同手段及其特点,分别从全球、区域和中国几个空间尺度阐述了海平面变化事实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我们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中国沿海全海域及各海区海平面的长期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海平面的变化幅度进行了预测,给出了全球和中国近海及沿海未来不同时期的海平面上升预测值,对沿海地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7.
为了确定湖南锡田矿田燕山期NE向断层演化历史、蚀变特征及与钨锡成矿关系本文调查了矿田内燕山期断层野外宏观特征,对断层中充填石英脉进行了显微鉴定、阴极发光、含矿元素分析,结果显示:(1)断层以NE60°~70°平行分布于茶汉盆地南北两侧,均倾向茶汉盆地,断层的陡倾、棱角状角砾及梳状石英等指示了断层的张性性质;(2)断层经...  相似文献   
38.
利用南麂海域4个站位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的连续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氮、磷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南麂海域的无机氮主要由硝酸盐构成,平均占有比例77%.氮、磷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并且两者呈现同步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PO4-P 与 NO3-N 的相关性显著 ( r = 0.665 ).NO3-N 与水温、pH、盐度等多项因子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水温的相关性最为密切 ( r = 0.798 ).  相似文献   
39.
基于组分反演的高光谱潮间带表层沉积物自动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东  张鹰  李欢  陈晔 《海洋学报》2008,30(3):62-71
利用星载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Hyperion并结合现场采样粒度分析资料,对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类型的自动分类进行了研究.根据低潮位下沉积物的短波红外光谱反射率与沉积物组分(沙、粉砂、黏土)含量之间的强相关关系,选择2102nm为特征波段,建立了高光谱定量遥感反演模型,获取初步的逐像元沙、粉砂和黏土含量,然后采用线性均衡化处理方法对初步反演结果进行修正,并结合Shepard三角分类法建立对照表,自动确定出每一像元对应的沉积物类型,得到研究区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分类验证精度为87.9%.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分布着三种沉积物,分别为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所占比例分别为18.9%,64.6%和16.5%,它们的空间分布趋势与研究区内的植被分布状况、水动力条件以及沉积物来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利用NCEP/NCAR的1951~2010年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气候诊断中心的1951~2010年的海表温度扩展重建资料,在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试验探讨了前期秋季开始持续的热带海温异常事件对菲律宾低层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于西南印度洋海温异常事件和北印度洋海温异常事件,前期秋季印度洋上与9月至次年6月的菲律宾异常反气旋(PSAC)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印度洋偶极子事件(IOD);2)在前期秋季单纯El Nio事件发生时,11月至次年5月在菲律宾海地区均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特征。在没有El Nio事件影响时,单纯正位相IOD事件下从11月到次年4月菲律宾海地区依然表现出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特征,但再分析资料表明其强度要较El Nio情形下的偏弱;3)当正位相两事件伴随发生时,两事件对El Nio具有协同作用,在该作用下菲律宾海地区的反气旋异常环流相对于单纯某种海温异常事件表现得更加强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甚至到8月仍表现出显著的反气旋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