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湖泊水深是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繁殖与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水深增加改变了水下光照、风浪和底泥特性等,因而可能导致沉水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发生相应变化.本研究通过对云南洱海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随水深分布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定植于不同水深的苦草叶片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比率,以阐明水深变化对苦草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洱海苦草定植的水深范围为0.5~5.6 m,在1.5~2.4 m处达到最大频度,在2.5~3.4 m处达到最大相对生物量,这表明苦草在洱海中的最适生长深度在1.5~3.4 m范围内;苦草叶片C、N和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56.10、26.13和3.54 mg/g,C:N、C:P和N:P的平均值分别为14.38、113.46和7.85;苦草叶片C含量、C:N和C:P均随水深增加而降低,N和P含量则随水深增加而升高,N:P在0.5~1.4 m较高,其余水深梯度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总体上,苦草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显著地受到了湖泊水深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水深的增加使得苦草叶片N、P含量发生聚敛,这导致其N、P之间的耦合性变弱.  相似文献   
142.
李威  张元元  倪敏婕  唐文斌 《地质学报》2020,94(6):1839-1852
碱湖沉积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在特定的构造背景、火山活动、热液作用及气候条件下形成。我国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发育的碱湖沉积形成年代老且埋藏较深,在完整的沉积-成岩演化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此外,风城组碱湖沉积的分布与页岩油藏的分布具有密切关系,其形成演化对碱湖页岩油藏研究提供重要支持。通过全球尺度下碱湖及碱湖沉积主要特征分析,总结碱湖沉积特征和成因,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沉积成因分析提供借鉴。综合分析表明,同期火山活动和特定气候条件均可主控碱湖沉积的形成。此外,碱湖沉积形成需湖盆水文封闭、充足的溶质供给、低硫酸盐占比及强蒸发环境条件。汇总分析全球碱湖沉积矿物种类与埋深关系,发现成岩作用下矿物转变规律:单斜钠钙石随成岩作用增强依次转变为钙水碱、碳钠钙石,苏打石和天然碱转变为碳酸氢钠石。通过与全球碱湖沉积实例对比分析可知,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沉积中碳酸氢钠石和碳钠钙石经成岩作用形成,钠硅酸盐矿物和特征矿物与火山活动及热液作用有关。碳酸氢钠石生长形态及磁黄铁矿指示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沉积中心为高盐度分层且底部缺氧的常年生湖泊。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沉积形成与周缘火山岩及同沉积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受气候、构造背景、火山活动和后期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43.
采用海洋再分析结果,研究了海洋涡旋和锋面波动对台湾以东黑潮锋的影响,结果表明,Rossby波第一斜压模态形成的冷涡(暖涡),减弱(增强)台湾以东黑潮温度锋强度,减小(加大)锋的宽度.在再分析结果中,捕获到1991年1-2月台湾以东的一次黑潮锋面波动.锋面波动的波槽(波脊)到达时,该温度锋强度减弱(增强),宽度和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144.
同化海温观测数据研究波浪破碎对海洋上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利用考虑波浪破碎效应的Mellor-Yamada 2.5阶湍流闭合方案,探讨了海表温度(SST)对波能因子α和Charnock数β的敏感性问题。然后采用变分数据同化途径,基于Papa海洋天气站(OWS Papa Station)的上层温度观测数据,对该参数化方案中的波能因子α和Charnock数β两个参数进行了最优估计。最优估计的结果表明,当α约为167、β约为4.1×105时,价值函数达到最小值。利用上述参数的最优估计进行海温的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海表温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过程,模拟的上混合层的温度和深度也与观测较为一致。最后利用以上参数的最优估计结果对湍动能方程进行诊断计算,研究了波浪破碎对海洋上层湍能量收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5.
集合滤波和三维变分混合数据同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了一种新的混合数据同化方法——基于集合滤波和三维变分的混合数据同化方法。该方法将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ensemble adjustment Kalman filter,EAKF)得到的集合样本扰动通过一个转换矩阵的形式直接作用到背景场上,利用顺序滤波的思想得到分析场的一个扰动;然后在三维变分(three dimensional variational analysis,3D-Var)的框架下与观测数据进行拟合,从而给出分析场的最优估计。文中以Lorenz63模型为例,开展了理想数据同化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这种新的混合同化方法可以给出更好的同化结果。  相似文献   
146.
晚更新世的大熊猫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化石分布点众多,但完整保存的骨骼材料相对较少。文中报道了贵州惠水县仰天窝竖井新发现的完整大熊猫头骨化石,仰天窝竖井—白马洞因其特殊的洞穴环境为化石的保藏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测量数据,仰天窝大熊猫个体牙齿比现生大熊猫略大,应属于巴氏大熊猫。AMS—14C测年结果为22887~22431 a BP,时代处于末次盛冰期前后,新材料的发现为推断大熊猫在晚更新世末期的分布范围、生存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实证。  相似文献   
147.
充分融合使用卫星遥感与现场观测信息,构建高质量的水下温盐场是海洋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沿课题。目前,绝大多数同化系统使用的同化方案,均需要假设要素在海表与水下存在某种人为预先设定的关系,从而导致得到的温盐分析场人为性较强,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海洋状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不做任何关系假设,仅依靠不同种类的观测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补充作用,融合卫星遥感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时空四维多尺度分析的方案。通过与分别单独同化这两类观测资料的试验结果相比,该方案既可以得到较精准的温盐剖面结构特征,又能够反映出海面中尺度变化的细节信息,最大化地提取了观测资料中的多尺度信息,实现了“1+1> 2”的效果,构建了完全客观的温盐分析场。研究结果还表明,同化卫星遥感海表面盐度资料可以有效改善温度和盐度的分析,证明了海表面盐度观测在温盐同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