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2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对类星体的发射线红移分布作了功率谱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其中明显地存在着相对于x=F(z,q_0)(方程(8))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的存在并不表明类星体的红移是非宇宙学的,因为,它可以被解释为大爆炸早期宇宙中的密度波(声波)扰动的一种遗迹。对这种模型做了下列的分析检验:1.周期成分与非周期成分之比随着样品的增加而逐渐减少;2.对于给定方向上的一组类星体,其周期性应比全天类星体的周期性更显著;3.复合时期之前的Jeans波长应决定这种周期性的波长. 利用这种周期性推得减速参数q_0>0.5。这进一步支持了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结论:宇宙可能是封闭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有射电子源结构类星体的红移、视星等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最大子源间距D是个重要的参量,可以用它进行“标准烛光”分类。 2.由于红移,视星等及D之间存在着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关系,所以,这种类星体的红移可能主要是宇宙学的。 3.红移与距离的关系是r∝z-0.19z~2,在z>1时与哈勃线性关系有明显偏差。 4.对于射电星系,这个红移距离关系所给出的视星等红移关系也比哈勃关系为好。 5.随着子源间距的增大,类星体的光学光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若宇宙空间是拓扑紧化流形,例如三维环面,则类星体红移分布中的周期性即可加以解释。这种紧空间的目前尺度估计约为600兆秒差距的量级。  相似文献   
14.
宇宙弦模型为解决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比之其他的模型,它有一系列优点,如统一地说明各种尺度上的相关函数,说明超星系团的存在,说明初始扰动与背景辐射均匀性之间的协调。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有静质量中微子对宇宙早期的Jeans不稳定性阶段的成团过程的影响。把早期宇宙作为两成分流体处理,一种成分是退耦后的中微子,另一种成分是物质及辐射,二者之间仅通过引力相耦合。主要的结论是:(1)有静质量中微子将引起复合时期之前的物质成团过程;(2)这种先复合期的物质成团的质量主要处于星系团的范围;(3)存在优先的成团尺度,它的Jeans不稳定的起始时间最早;(4)如果中微子静质量太小,则对早期的物质成团过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这篇短文中,我只准备简略地讨论一下在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中,射电天文有怎样的作用。 单独讨论射电天文一种观测手段对天体物理的作用,是很困难的问题。因为,天体物理是一门相当综合的学科。一项天体物理的成果,往往是不同研究方法,不同观测手段,不同理论领域的合作的结果。很难将射电天文从其他方法、其他手段中孤立出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密近双星中的 X 射线源的发射机制.本文提出:在致密星(中子星或黑洞)的吸积所形成的 X 射线发射区中,电子对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型可以定性地说明 X射线双星所具有的几个一般的观测特征,即:1.它们的 X 射线光度都在10~(36)—10~(38)尔格/秒范围中.2.X 射线能谱为幂形式,或热韧致形式.3.热韧致谱的温度数量级为10~K.4.当光度涨落时,能谱形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具体计算了M81,M51两星系的恒星臂与气体臂之间的相移,给出了两星系的星臂乃气臂的式样,与21厘米射电观测结果比较表明,理论与观测基本上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近年来,实测和理论工作都转向了探索大质量的黑洞(10~M⊙~10~9M⊙),众所周知的NGC6624和M87的观测表明,在它们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质量的黑洞,为了定量地解释这些观测事实,必须首先求出它们核心附近星的密度分布Peebles和J.N.Bahcall等人从牛顿力学出发,并假定分布函数为f=CE~2的情况下分别得出了n(r)~(r/r_a)~(-9/4)(对应α=3/4)和n(r)~(r/y_a)~(-7/4)(对应α=1/4),他们的工作有两点不  相似文献   
20.
对于双射电子源类星体,根据两子源射电流量之比以及射电光度演化规律等,可以推得子源相对于光学母体的分离速度.本文共分析了26个样品,分离速度在0.02-0.14C之间,平均速度为0.09C.并估计了初始的喷射速度的上限,约为0.35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