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篇 |
大气科学 | 16篇 |
地球物理 | 30篇 |
地质学 | 72篇 |
海洋学 | 7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黄河内蒙河段河床冲淤演变特征及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黄河内蒙段1962-2000年间4期大断面观测资料,计算了各期河床冲淤和河槽形态指标。发现从1962-2000年间前20年、中间9年及后9年,内蒙河段河槽500m2过水面积下河底高程发生了降低-升高-再升高的过程;河槽漫滩过水面积经历了升高-降低-再降低的过程,2000年只有1982年的大约一半;滩地经历了持续淤积过程,平均抬升0.25m;河槽宽深比值经历了变化不显著-增加-减小的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引水、水库拦沙和重点产沙支流来沙变化在河床冲淤和河床形态调整中作用较大;水库对径流的年内调节对1982年后河槽淤积贡献较大;来水来沙变化下河流多要素自动调整是造成河槽形态变化过程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3.
134.
复合型泥沙灾害过程特征及区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复合型泥沙灾害的定义,从时间序列角度出发,表述了复合型泥沙灾害过程的复杂性、周期性、耦合性及层次性等特征,并对泥沙灾害的区域关联性与区域差异,区域划分与分区特征作了研究。根据复合泥沙灾害过程发育的大环境及基本复合过程进行划分,分为东部平原-沿海地带复合泥沙灾害过程地区、中部高平原低山复合泥沙灾害过程地区、西北干旱高中山盆地复合泥沙灾害过程地区、青藏高寒山原复合泥沙灾害过程地区4个一级区;依据泥沙灾害复合过程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划分11个复合泥沙灾害过程二级亚区。 相似文献
135.
上海春季沙尘与非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粒度组成与矿物成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上海春季典型沙尘天气的湿降尘和非沙尘天气总悬浮颗粒物、自然降尘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天气湿降尘几乎全部由<63 μm的颗粒组成(99.45%),其中10~50 μm、5~10 μm和<5μm的含量分别占49.02%、21.75%和27.14%,平均粒径为13.57 μm,分选差。这一粒度特征与马兰黄土和下蜀黄土很相似。非沙尘天气总悬浮颗粒物的粒度分布范围和均值与湿降尘很接近,自然降尘颗粒则明显较粗。矿物X—衍射物相及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三种大气颗粒物都由粘土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角闪石等组成,所不同的是湿降尘中含有较多来自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远源输入的矿物颗粒;而非沙尘天气总悬浮颗粒物中石膏含量较高(达14.59%),推测为溶解在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 SO2与方解石作用形成的二次污染颗粒。 相似文献
136.
137.
利用最新取得的内蒙古北山北带小狐狸山斑岩型钼多金属矿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资料以及小狐狸山岩体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测试结果,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含矿岩体形成时间为(246.8±1.7)Ma,为早三叠世晚期,成矿时间为(220.0±2.2)Ma,为晚三叠世早期,两者反映了成岩→成矿活动的时间轨迹,代表了小狐狸山斑岩型钼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过程的时间域。 相似文献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