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天文学   3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当具有各向同性速度分布的相对论电子穿过稠密气体区,或者轰击稠密气体区的表面时,切仑科夫效应将会产生1种特殊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线,称做切仑科夫线状发射.这一预言在光学波段已由实验室的实验所证实.研究指出了切仑科夫线状辐射在类星体和赛弗特1星系的宽发射线研究中的重要性,利用此新机制有可能解决类星体研究中的一些重大且长期没有解决的疑惑.例如宽氢线之间存在的反常强度比,特别是反常Lyα/Lyβ强度比的问题.并且进一步估计了相对论电子穿过宇宙气体时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能耗的数量级,并对各种能耗进行比较,证实了切仑科夫线状发射机制在类星体和塞弗特1型星系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AGNs的铁Kα线的ASCA观测结果,主要观测特征。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解释观测的主导模型盘-线模型的要点,特别指出了盘-线遇到的基本困难。从而由该模型得到的推断:即AGNs存在中央大质量黑洞的结论不再可靠。本文的分析也为今后进一步探讨这一重大课题找到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用径移主导吸积流模型(ADAF)不仅可以成功解释很多低吸积率天体的连续谱辐射,也可以说明X射线波段的谱线发射,而后者目前尚少有讨论.以黑洞X射线双星GX339-4处在低吸积率的宁静态情况为例,计算了它的铁线发射,表明在ADAF情况下的确可以产生足够强的可以在观测上检测的类氢和类氦铁Kα线.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具有球对称的非均匀同步辐射源的射电谱形。指出,由于源本身的不均匀性即可产生c型谱(低频倒转),即使源本身是光学薄的,完全忽略其内吸收。这种不均匀性特别有利于解释某些不具有致密特征而又具有c型谱以及角径随频率增加而减小这两个观测事实。此外,源的不均匀性有可能对四类谱型给出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切仑柯夫线发射理论的框架下,本文统一地讨论了类星体HI谱线的切合柯夫红移与线强比I(Lyα)/I(Hβ)之间的内在关系。忽略类星体宽线区气云外层光薄区中HI复合线的贡献,利用观测到的Lyα线相对于CIV线的相对红移,即切金柯夫红移,定出第二能级上粒子数布居R_2~0.02,利用观测的〈I(Hα)/I(Hβ)〉值定出参量x_β~14.0。在给定参量T~11000K时,HI的巴尔末线的切仑柯夫红移与线强比I(Lyα)/I(Hβ)同时与观测值相符甚佳,这对切仑柯夫线发射理论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晚型星的磁场强度与ROSAT软X射线的相关性,用四种模型拟合了ROSAT的观测结果,讨论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同时发现单星的星冕温度与磁场强度的相关性很好.因此可以认为磁场是晚型星星冕很重要的加热机制.由处理ROSAT数据得到的星冕温度,可估计晚型星表面的磁场强度.  相似文献   
17.
最近XMM—Newton观测到了Seyfert 1星系,NGC3783,除存在着6.4keV的铁Kα发射线外,还存在着很强的7.0 keV的铁Kβ发射线,且两者之间的等值宽度(EW) 之比难以由传统的“光电吸收-莹光机制”来解释.利用尤峻汉等人提出的Cerenkov线状发射机制可合理解释EWKα/EWKβ.给出了详细的模型考虑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活动星系核中产生铁K线的机制不只有莹光机制还有Cerenkov线状辐射机制.两者共存于活动星系核(AGNs)中,而且以Cerenkov辐射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18.
19.
在中央中子星吸积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超新星SN1987A晚期光度演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SN1987A晚期X射线辐射的一种新的解释.利用模型计算出的吸积光度以及SN1987A膨胀气体包层的化学组分及分布,计算了出射的软X射线(0.52keV)光度的演化,并与观测作了比较.我们认为SN1987A晚期由中央中子星吸积产生的软X射线光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将在4100天左右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了改进的一维吸积柱模型,探讨了在大吸积率下吸积柱的结构及物理性质,并理论推导吸积柱内下落物质的温度、密度及速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它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冲击区(辐射压减速区)、理想气体压减速区、简并气体压减速区、外流区.作为例证,详细计算了吸积率M≈10~17g/s,极区磁场强度Bm≈10~8T的中子星吸积柱.探讨了吸积柱内的热核反应,认为它可能与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低频QPO(准周期振荡)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