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红柳金矿床位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西部,属石英脉型金矿床.通过对红柳金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指出该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为岩性特征、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并总结出矿化富集规律:1)金矿(化)体总体分布在中、高级变质带及其接触部位;2)中级变质岩(片岩)中的金矿(化)体的矿脉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矿脉延伸长度大,但Au品位相对较低,常形成规模较大的低品位金矿体;3)分布在高级变质岩(混合岩)中的金矿(化)体的矿脉展布与地层走向近垂直,矿脉延伸长度较小,但Au品位相对较高,常形成小而富的金矿脉;4)当矿带中出现NW与NE两组矿脉交叉时,常形成小而富的矿体即富矿包.  相似文献   
92.
红柳金矿床处于天山一阴山纬向构造带西部,属石英脉型金矿床。本文通过对红柳金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总结出了该矿矿化富集规律:金矿(化)体总体分布在中一高级变质带内及中一高级变质接触带;高级变质岩(混合岩)中的金矿(化)体与地层走向近垂直,矿脉延伸长度较小,但Au品位相对较高,常形成小而富的金矿脉;分布在中级变质岩(片岩)中的金矿(化)体,矿脉延伸长度大,Au品位相对较低,常形成规模较大的低品位金矿体;当矿带中出现NW与NE两组矿脉交叉时,常形成小而富的矿体即富矿包。  相似文献   
93.
张宣地区壳幔演化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状况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文章以张宣地区为例,阐述了由于该区强烈的幔壳隆升,导致区域性岩(矿)石、土壤的元素背景值异常,使得某些农作物、林果“优质高产”或“劣质低产”。异常的元素分布还会通过粮食、水果、蔬菜、水等饮食进入人体循环,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某些地方性疾病蔓延。研究表明,张宣地区的地貌景观是中生代以来地质构造演化的结果。幔壳运动是区域地质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4.
在中阿尔卑斯Pennine带中,Tambo推覆体形成薄的、嵌埋于中生代盖层中的结晶岩片。发现第三纪有四期阿尔卑斯式变形。D_1韧性变形与始新世推覆体向北西方向递进推叠作用有关。D_1期间,基底变形受叠瓦状构造影响,而盖层是薄片状的,并且被强烈褶皱。这些不同的构造反映了基底和盖层间最初为强烈流动的接触关系。在D_2非均匀和韧性变形期间,基底和盖层的特性变得相似。D_2强烈的垂直缩短作用,伴有“顶向东”剪切,导致先前SE倾的构造面发生褶皱作用,发育了褶皱轴及L_2拉伸线理近E—W向而轴面向SE倾的褶皱。D_1,变形期间地壳加厚之后,D_2变形对应于碰撞后的地壳变薄作用。D_3和D_4变形发生于退变质条件下,分别与Insubric线的上升和后期的右旋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95.
96.
燕山运动以来,华北东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之构造转变,构造体制从印支期末的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拼贴-增生,转变为地幔热柱演化-区域伸展断陷,地形地貌上亦从东部的高原转变为华北东部盆-山耦合格局。  相似文献   
97.
河北庙安铜多金属矿床地处太行山北段,属于乌龙沟—上黄旗成矿带,本文总结了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地质条件,并确定找矿标志,为外围找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矿区内矿床主要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和热液脉型铅锌铜矿床两种类型,分别产于岩体与高于庄组白云岩接触带和北东向断裂中,燕山旋回花岗闪长岩为本次成矿热液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8.
孙爱群  牛树银 《地球学报》2000,21(2):182-189
本文在概略分析了华北盆地地热异常特征、地热异常展布规律及成热控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华北巨大地幔亚热柱的上隆是华北地壳裂解、断陷形成与发展、以及华北地热场形成与演化的主要动力(热能)来源,并进而指出了华北断陷中二级隆坳导致的地热梯度分带是构造控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9.
华北古陆的形成与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古陆为例,论述了地球演化史中经历的三大阶段:(1)古陆的形成阶段(4600~1800Ma):地球形成早期,以地幔对流为主导作用,到早太古宙出现初始古陆核,地幔对流驱动的地体拼贴和板底垫托是陆壳形成的主要方式;中太古宙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坳陷盆地,发育了基性火山岩 碎屑岩 镁质碳酸盐岩等表壳岩,同时伴随着大量中基性、花岗质岩浆活动;晚太古宙和早元古宙是陆壳形成的主要时期,并已具现今板块活动特征。地幔热柱与板块构造共同控制着地壳运动。(2)古陆稳定发展阶段(1800~250Ma):地幔热柱活动较弱,古陆主要表现为缓慢的升降运动(造陆运动)。(3)地球新活动时期(250Ma至今):地幔热柱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岩石圈发生明显的热减薄,地幔热柱表现为多级演化,并导致盆岭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
冀东幔枝构造外围主拆离滑脱带控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冀东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金、银成矿集中区之一,金银矿山星罗棋布,地质研究、矿床勘查、矿山开采均已达很高程度。但是,过去的地质找矿主要集中在变质岩区,随着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作用的提出及其研究深入,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拆离带型金银矿的发现及勘查,使其成为了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