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6篇 |
地质学 | 52篇 |
海洋学 | 13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吐哈盆地及二连盆地侏罗系煤微类脂组分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研究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吐哈盆地产出有比较丰富的侏罗系煤成油气田,本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热解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煤中类脂组及微类脂组的类型、含量、分布与煤成烃性能和产出的关系。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一般煤岩组分观测中主要含煤的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类脂组含量很少超过10%,但是一些煤样的热解分析中S_1可高达5-23mg/g,S_2可达150─200mg/g,HI(烃/有机碳)可高达150─350mg/g生烃、含烃性能较好。进一步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本区一些薄层状、条带状煤层的基质镜质体和叶结构镜质体中微类脂组含量比较丰富,微区定量统计含量在3%─18%左右。这种富含微类脂组的基质镜质体和结构镜质体在煤成油气中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多数微类脂体在煤中常成点线状、似层状、充填状、网络状分布,可能有利于煤成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22.
萘及烷基萘是原油和沉积有机质的重要组成。目前对于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随有机质成熟作用加深的演变特征鲜见报道。本研究选取松辽盆地杜601井嫩一段低熟黑色泥岩进行热压模拟生烃实验,采用两步柱色谱层析技术分离烷基萘化合物使其达到稳定碳同位素的在线准确测定,从而厘定有机质不同成熟阶段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布面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模拟实验温度点排出的一甲基萘(MNs)和二甲基萘(DMNs)各异构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稳定碳同位素值,分别介于–29.5‰~–29.3‰和–30.9‰~–30.5‰之间,这可能与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非均一性裂解有关;三甲基萘(TMNs)各异构体之间稳定碳同位素值差异较大,介于–36.8‰~–31.1‰之间,这可能与生源效应有关;其中,1,2,5-TMN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偏轻,介于–36.8‰~–35.6‰之间,可能是细菌来源的藿类化合物降解及其芳构化的产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质热演化作用的加深,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介于0.8‰~1.4‰之间,基本在仪器测试误差范围之内,反映成熟作用所导致的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动力学分馏较小。因此,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可以成为油-源和油-油对比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23.
Molecular stable carbon isotope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study well-sourced crude oils collected from a single drilling well and from the entire Lunnan oilfield, Tarim Basin, NW China.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alkanes from crude oils showed that Ordovi-clan-derived oils are enriched in ^13C and Triassic-derived oils are depleted in ^13C.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in crude oils/organic matter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geological history (Stahl, 1977; Andrusevich et al. ,1998). An extensive survey of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except for thermal maturity, organic matter input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paleo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is another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Ordovician- and Triassic-derived crude oi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s chromatographic-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 GC-C-IRMS), combining with biogeoehemic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geological history, may be a powerful tool in refining oil/oil, oil/source correlations in multi-age, multi-source petroliferous basins like Tarim. 相似文献
24.
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Site 4B站位现代沉积物中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离,主要讨论了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认为i/a-C15∶0、i/a-C17∶0、16∶1ω5和18∶1ω9来自硫酸盐还原菌(SRB),而16∶1ω7t/c和18∶1ω7来自硫氧化菌(SOB)。沉积物中SRB和SOB分布形式可能和硫酸盐还原作用生成硫化物、硫化物又被氧化生成硫酸盐和元素硫、元素硫歧化作用生成硫化物和硫酸盐有关,并在整个硫循环系统中SRB起到主导作用;而在95~97cm层位剧增的SRB和SOB生物量与站位附近底辟构造活跃带来深部大量的营养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泰安市HIV/AIDS患者的生存状况,为制定相关的救治救助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本地区能随访到的全部HIV/MDS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的36例HIV/AIDS患者感觉自己生活质量很好或较好的仅占22.22%,4/36评定有焦虑,13/36评定有抑郁,家庭收入低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年龄小于30岁、最近1个月参与社交活动多、最近1次CD4细胞检测结果高、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MDS患者自我感觉生活状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自我感觉生活状况差,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经济收入较低,应进一步加大心理支持和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26.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气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催化加氢热解、GC—IRMS等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了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及可能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反射率高,双反射明显,为非均质结构储层焦沥青;在碳酸盐岩储层的各种孔隙中,呈脉状、球粒状、角片状或块状等他形充填,具有中间相结构和镶嵌状结构特征,反映其高温热变质成因;元素组成有S/C高、H/C低的特点,其固体碳同位素组成与长兴组烃源岩干酪根相似。储层固体沥青的可能烃源岩发育于还原—弱氧化咸水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于水生藻类;氯仿沥青“A”饱和烃甾萜类生物标志物对比表明,上二叠长兴组烃源岩是主要来源,飞仙关组、下志留统烃源岩亦有贡献;催化加氢产物饱和烃及其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显示,坡2井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与罐5井飞仙关组烃源岩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这也可作为飞仙关组海槽相烃源岩对飞仙关组气藏有贡献的佐证。 相似文献
27.
石油地质动力学的内涵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石油地质动力学的本质特征是在现代地质理论基础之上,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理论和方法,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实验测试、模拟技术,定量地研究沉积盆地油气生、运、储、聚和保的机制、速率和过程。石油地质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沉降作用,二是流体压力系统形成与演化,成藏动力是石油地质动力学研究的纽带。石油地质动力学现行研究方法可分为盆地动力学、石油地质动力学(狭义)和地质作用过程动力学,重点介绍了成岩过程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当今研究的前沿领域,即热流体与有机/无机成岩作用。最后,笔者展望了石油地质动力学研究在我国那些具有多旋回叠合性含油气盆地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29.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就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光释光(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 相似文献
30.
作者以整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通过对成岩背景参数的选取、研究,揭示了东濮凹陷胡状集、文留两个地区不同构造环境中沙河街组砂岩各具特色的成岩作用与储层时空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胡状集地区压实作用较弱,自生伊利石和铁白云石不发育,而高岭石发育,有利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且埋深较浅;而文留地区则压实作用强,铁白云石及沸石、石膏胶结发育,伊利石和绿泥石多见而缺乏高岭石,有利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且埋深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