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120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一个多世纪以来,木星中部的大红斑一直被认为是木星上面积最大的特征区域。但是从今以后,大红斑恐怕将不再能够独自称雄。因为已经在木星北极发现了“大黑斑”。你如果使用“智能输入法”键入“dhb”的话,那么双雄“大红斑”和“大黑斑”将一起跳出来。图1显示了由卡西尼飞船拍摄到的大黑斑的紫外照片,这是一片盘旋在木星北极上空的巨大黑云,尺度有两个地球直径的大小。蓝色线条标示的位置是木星的北极光带。  相似文献   
52.
重点讨论了天文CCD器件暗场图像的拍摄与处理,从多幅暗场图的折摄发现,除了某些象素的暗流值,有随积分时间成正比例的变化之外;另有一些象素,可能有随机性很大的偶发的高暗流值,其原因无论是器件内部的,还是外部,都不应视作为“暗场”记录,拍摄多幅图,用“中值法”处理,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暗场”。  相似文献   
53.
“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可能是暴雨,最佳观测地在东亚”的预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对流星雨的现代研究。几年来,对狮子座流星雨的观测和研究,是在全国狮子座流星雨联测小组的组织和领导下发展起来的。这包括使用目视方法、照相方法和无线电方法的观测,以及组织广大天文爱好者在全国范围内的观测。我们的确也观测到了很多重要的现象,如流星雨的纤维结构、尺度分布和质量密度分布的变化等等。我们发展了数据处理方法,将处理其它天文观测数据的“时间窗”方法移植到了流星雨的数据处理中。这一方法如今在流星雨研究中已经在世界上普遍使用了。我们还提出了流星雨的质量流参量ZHMR,它对于今后流星雨的观测比较和预报可能更加有用。在雷达观测方面,我们观测到了1998年所期待的流星雨强度主峰。在此主峰过了大约18h之后,又观测到了地球电离层的反常爆发。从1998年连续两天狮子座流星雨不同的表现,以及从全国不同地区的观测得到的流星质量分布系数的差异,我们提出了大、小2种不同粒子的混合流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观测到的现象。从天体力学的基本公式出发,我们发现流星群轨道升交点和其母彗星轨道升交点之差,不仅与当时的抛射速度,而且与彗星抛出这些尘埃粒子时在轨道上的位置有关。对于1998年的观测,最可能的是这些粒子是彗星在1933年回归的时候、在距离太阳1.44A.U.距离的时候抛射出来的。按照传统的统计图分析方法,我们还对1999—2001年的狮子座流星雨强度进行了预报。事实证明,我们对1999和2000年的预报的准确性还是很高的。此外,我们还在狮子座流星雨的照相观测、轨道计算以及其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本文仪仅是对我们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进行了一个小结。  相似文献   
54.
吴光节  张周生 《天文学报》2004,45(2):186-194
近20年来,随着CCD和像增强器的发展,小巧灵活的流星视频观测系统在世界上逐渐多了起来.并且,最终将可能逐步取代流星的目视观测和普通照相观测.介绍云南天文台I号流星彗星视频照相系统的研制及其初步观测结果.这一系统由容易转换的5组件构成.用于流星观测的大视场相机的视场约36度,单帧图像可观测到约6等恒星.实测的恒星星等测量精度可达约0.2等.还讨论了视频照相机比传统的感光胶卷照相的长处,以及视频照相系统的改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55.
厚片CCD标准谱线证认及光栅转角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56.
波长位置在光谱工作中至关重要。本文讨论和介绍了利用恒星光谱谱线、夜天光谱线、大气吸收线及摄谱仪标准谱灯谱线确定波长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Shoemaker-Levy9号彗星与木星碰撞,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预报的天体大碰撞。有关观测的初步结果,很快通过新闻报道和电子网络传遍了全世界。本文通过对其14号、11号核撞击木星的大量报道的综合分析,对彗木碰撞的物理过程、彗木碰撞时刻的确定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分析和改进对这类碰撞的预报,确定撞击时刻和撞击点位置,以及今后研究撞击黑斑的变化,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表列式数据文件是天文学研究中常常遇到和所需要的。有时,你需要对已有的表列式多维数据文件进行处理。这种降维(或增加维数)的处理,如果是对行处理,可以使用已有的如DETT程序软件,但是,常常遇到的可能是对列进行处理,在你已有的软件中,有时可能难以找到现成的、简捷而使用方便的程序。本文提供的C语言源程序则可以普适地、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至少也为您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其中包括对表列文件中Tab键转换成相应的空格,以及降维处理中列数据的提取、删除、增加空格和两列数据的横向连接。  相似文献   
59.
去年12月中旬,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火星陨石晶体中发现了微小的磁晶体,而这种晶体在地球上只有微生物才能产生。因此,这对于古代火星上曾有过生命看来十分有利。他们的文章发表在去年第12期的《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学报》上。  相似文献   
60.
"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可能是暴雨,最佳观测地在东亚"的预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对流星雨的现代研究。几年来,对狮子座流星雨的观测和研究,是在全国狮子座流星雨联测小组的组织和领导下发展起来的。这包括使用目视方法、照相方法和无线电方法的观测,以及组织广大天文爱好者在全国范围内的观测。我们的确也观测到了很多重要的现象,如流星雨的纤维结构、尺度分布和质量密度分布的变化等等。我们发展了数据处理方法,将处理其它天文观测数据的"时间窗"方法移植到了流星雨的数据处理中。这一方法如今在流星雨研究中已经在世界上普遍使用了。我们还提出了流星雨的质量流参量ZHMR,它对于今后流星雨的观测比较和预报可能更加有用。在雷达观测方面,我们观测到了1998年所期待的流星雨强度主峰。在此主峰过了大约18h之后,又观测到了地球电离层的反常爆发。从1998年连续两天狮子座流星雨不同的表现,以及从全国不同地区的观测得到的流星质量分布系数的差异,我们提出了大、小2种不同粒子的混合流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观测到的现象。从天体力学的基本公式出发,我们发现流星群轨道升交点和其母彗星轨道升交点之差,不仅与当时的抛射速度,而且与彗星抛出这些尘埃粒子时在轨道上的位置有关。对于1998年的观测,最可能的是这些粒子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