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大气科学 | 17篇 |
地球物理 | 10篇 |
地质学 | 100篇 |
海洋学 | 11篇 |
天文学 | 32篇 |
综合类 | 2篇 |
自然地理 | 3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研究区构造上属中央隆起的巴楚断隆东北部和北部坳陷的阿瓦提凹陷南部。文章详细剖析了烃源岩的时代和类型,提出寒武-奥陶系的暗色泥岩、碳酸盐岩和石炭系的暗色泥岩、碳酸盐岩是区内的两套主要烃源岩。在论述了储集条件(7大套好或中等储层)、保存条件(10套Ⅰ类和Ⅱ类盖层)、生储盖组合形成(5套储盖组合)和吐木休克断裂活动(两期重大的冲断活动)的基础上,认为该区的油气藏形成时期主要受控于储盖组合形成期、圈闭形成期和排烃期,因而本区的主要成藏期是二叠纪末和新近纪。据此对研究区的油气远景进行了评价,提出和田河下游断鼻构造带和巴东4井区背冲构造是近期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72.
173.
造成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等问题的原因是城市建设行为对水文循环过程的干扰,当超过水文循环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后,知识水文生态功能退化。从研究城市水文效应入手,分析城市建设对水文循环过程的扰动行为,主要包括隔断降雨入渗下垫面、打破水文地景格局、破坏水文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城市化水文循环扰动作用进行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引进水文循环健康这一概念,通过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城市化过程中规划水文效应的有效方法。研究过程中得出,以城市作为孤立点展开对策研究,不仅忽了水文效应的外部成本,而且割裂了河流的汇水边界。 相似文献
174.
175.
176.
云南澜沧老厂地洼型银铅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澜沧老厂地洼型银铅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铅锌银铜主要来自地洼期隐伏岩体,其次是来自地槽构造层(围岩),其中火山岩仅可能提供部分锌;成矿时间为87~50Ma,形成温度为200~350℃;成矿热液为以金铜系列初始岩浆水为主,伴有大气降水掺加;铜与铅锌银不关联。该矿床不是地槽阶段海西-印支期的火山沉积矿床或远成中低温热液矿床,而是地洼阶段燕山晚期至喜山早期形成的与地洼隐伏岩体有关的中偏高温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77.
沉积盆地分类和构造样式分析应从(1)几何学,(2)运动学,(3)动力学和(4)时间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从动力学系统可以将盆地分为:(1)裂陷盆地,(2)压陷盆地和(3)走滑盆地3大类;随着时间进展从板块运动学系统可以划分出盆地的演化序列;在一定构造阶段可以形成一定的盆地几何特征,各类盆地相应地产生伸展构造体系,压缩构造学系统和板块构造理论为盆地分类提供理论基础,构造样式对比为预测和外推盆地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78.
179.
修正了文献[1]给出的两个公式和计算机程序中的个别错误,并根据文献[1]利用层状介质中的位错理论及其与相应重力变化的关系[2,5],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矩形位错面在不同尺度、倾向、埋深和位错的情况下有不同取向、量值的重力异常变化。此外,还对唐山地震、共和地震的重力资料作了几个测点的计算以探索地震物理前兆场空间和强度分布的复杂性。结果表明,断层错动引起的重力变化在空间、强度上的分布是十分复杂的。它是位错地表形变和地下层界面形变效应共同作用的产物,既可以是正异常,也可以是负异常。位错源的几何条件、埋深条件、位错方向和量值等对重力的空间、强度分布和范围有较强的影响。这就说明对于地震与重力异常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一次地震特定条件的影响。本研究也为我们理解其它地震前兆物理场的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