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0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1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0篇 |
大气科学 | 119篇 |
地球物理 | 136篇 |
地质学 | 427篇 |
海洋学 | 128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93篇 |
自然地理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38年 | 6篇 |
1936年 | 12篇 |
193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5月初的寒潮(强降温)、强霜冻天气分析与预报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2004年5月初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发生的寒潮(强降温)、强霜冻天气过程,从天气系统演变、气候背景、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西西伯利亚横槽转竖与高原槽叠加形成强锋区,地面有鞍型场形成,过程前期增暖显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出现了寒潮(强降温)或雪灾天气,并由此引起平流辐射强霜冻。另外,本文介绍了甘肃平凉市寒潮(强降温)、强霜冻预报模型及其在这次过程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
93.
94.
关于气象商业化服务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的历史形势下,气象部门是不该走向市场,实行商业化服务?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认为实行商业化服务是气象行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5.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中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值从2001年的4.769亿元/km2增加至2014年的15.375亿元/km2,但地区差距逐渐扩大;②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相邻地市相互影响,呈现出“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态势,且从LISA集聚图来看,城市土地经济密度通过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高水平均质型地域”、“塌陷型地域”、“极化型地域”和“低水平均质型地域”4种类型,不同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稳定性等都存在差异;③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冷、热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体上表现出“东热西冷”的分布格局,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广大中、西部地区则大多处于低值簇,属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冷点区或次冷点区;④ 自然条件状况决定城市土地的供给能力和开发潜力,是导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基础性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政策、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也会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制定与设计大城市国土开发整治政策是国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武汉市为例,探讨地域国土政策的制定原则、理论基础、制定设计程序与方法及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7.
我们曾论述了地球系统100~108年变化的原因[1], 唯对10-1年(月一年)的地球系统变化未指出其变化原因。经过近年的研究, 现在可以明确地指出, 地球内部有两类流体: 地外核和岩石圈裂隙中地下流体(地气)的活动是引发10-1年地球系统变化的原因。外核的上升运动会使其上部岩石圈产生上抬和压缩, 在地表层就出现3.2 m地温升高和降水减少的“干热异常”, 经过“孕震三步曲”最终引发构造地震。外核的下降运动会使其上部岩石圈产生下沉和拉张作用, 地表层表现为3.2 m地温降低, 同时降水增多的“湿冷异常”, 最终可导致发生陷落地震。外核的脉冲运动是引发岩石圈中形成地热(冷)涡的“源”。地气环流也是旋转地球上的一种流体运动, 其特征速度(地下风速)约为0.2 m/s, 据此可推得“自然气候周期”约为8个月。地气环流是使地气系统得以“流”的动力源。地热(冷)涡的“源”、 “流”相结合是使短期气候呈现纷繁复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8.
扬子克拉通陆核位于湖北西部宜昌和神农架地区,区内出露了前寒武纪早期结晶基底和较完整的元古宙-显生宙沉积盖层.论文报道了对区域内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细粒沉积岩开展系统的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从中元古代晚期经新元古代南华纪至古生代奥陶纪,研究区沉积地层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显示了由2.5~2.8Ga,经1.5~1.7至1.8~2.1Ga的"V"字型演化,相应的εNd(t)值发生了由低(?11~?14)经峰值(?1.1~?5.3)至新低值(?7.9~?9.9)的变化.该演化趋势与前人发表的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和江南造山带同期沉积地层的演化特征相似,指示了约0.8Ga的新元古代或稍早时期,整个华南陆块发生了有地幔物质加入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然而,扬子陆核区中元古代早期地层具有大范围变化的模式年龄(约1.5~2.7Ga)和εNd(t)值(1.38~?12.0),且中元古代晚期地层为太古宙模式年龄,指示扬子克拉通的核部和东南缘中元古代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积物源,两区域之间应存在陆内裂(凹)陷或分隔的大洋.此外,新元古代扬子陆块和江南造山带相似的演化形式和古生代早期地层相近的模式年龄,指示经约0.9Ga的扬子-华夏陆块拼合后,华南陆块开始具有了共同的沉积盆地和物源.因此,扬子克拉通于前新元古代可能由次一级的不同陆块组成,直至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才导致了原始华南陆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
100.
浅析全国首届天文摄影比赛卢保罗(评委主任)1994年10月,在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举行了全国首届天文摄影比赛。参赛作品共有400多幅,其中港澳台作品数十幅。这次比赛分四项:天体摄影项,天文人物及活动摄影项,古代天文仪器、文物摄影项,以及天文景观摄影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