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9篇 |
地质学 | 24篇 |
海洋学 | 8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贵州乌蒙山七星关区为例,参考\"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形成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实际,探索构建岩溶石山区县域范围内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通过系统评价七星关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认为该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大,但资源、开采强度、劣质水分布不均,降低了部分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提供了依据。同时,该评价方法亦为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实践中,以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并基于此理论初步建立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构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承载本底评价指标和承载状态评价指标。规范了不同尺度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流程,为有序推动全国、区域及市县尺度的自然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13.
晚喜山期以来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25 Ma以来的晚喜山期是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的重要时期,此时,盆地大部分区域受到挤压处于隆升剥蚀的构造动力学环境.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基于二维瞬态热传导(含平流项)的基本方程,并引入修正的Airy均衡理论模型,通过覆盖全盆地的八条剖面模拟研究了晚喜山期以来四川盆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且利用现今大地热流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有效约束.模拟结果显示在晚喜山期(~25 Ma)川中地区地表热流较高,为60~64 mW/m2;川西南地区次之,为60~62 mW/m2;川东北地区最低,为50~54 mW/m2.该期基底热流,也是川中隆起区热流高,川东北强烈剥蚀区热流低.热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四川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四川盆地晚喜山期以来,抬升剥蚀作用降低了其地表热流和基底热流,其降低幅度与对应的剥蚀速率相关,即剥蚀速率越大,这种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阿坝州1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NECP逐6h再分析资料,对阿坝州2020年3月15日20时~16日20时区域性大雪天气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其环流背景特征,并对其强降雪和强降温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长时间维持的500 hPa切变线和600 hPa低涡及切变辐合系统,且高低层系统之间配合较好;地面冷空气对降温及降雪强度的增强有重要作用;强降雪是在配合较好的高低层天气系统,较好的上升运动和相对湿度,持续较长时间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一定强度的入侵冷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强降温是在前期基础温度较高的前提下,在一定强度冷空气及持续降雪的配合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云对卫星相对湿度廓线反演精度的影响研究大多是针对云量,对其他云属性的影响研究尚少,云高也是影响卫星相对湿度廓线反演精度的重要因素。利用上海宝山站L波段(1型)加密探空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7—9月不同质量控制标识、云量和云顶高度条件下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Aqua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 相对湿度廓线的反演精度,以期为今后开展AIRS等卫星资料的同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AIRS相对湿度廓线反演误差随着云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且随着气压值的升高,少云与多云时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之差有逐渐增大的趋势;(2)云顶高度越高,AIRS相对湿度廓线反演精度越差,云顶以上湿度廓线反演精度更高,而云顶以下高度的反演误差较大;(3)高云且多云时,AIRS相对湿度廓线的反演精度最差,850 hPa处,AIRS相对湿度反演数据与探空资料绝对误差的下限达到了[-63.51%];(4)虽然质量控制标识为0时,AIRS湿度廓线在对流层范围内的反演精度仍达不到无线电探空的水平,但是相对于质量控制标识1时,反演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资料,对2010年8月12~14日川西高原北部阿坝州东南部的漩映地区出现的连续性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至青藏高原形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此高压带断裂后,在两高之间形成长时间切变,缓慢东移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700hPa上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地面冷锋受副高阻塞缓慢东移;地形摩擦抬升在盆地西部不断形成气流辐合都是造成此次连续性降水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和2011年7月3日阿坝州东南部特大暴雨形成机制以及产生泥石流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但与副高位置、高原槽、地面冷空气等因素密切相关。两次过程强降水落区都为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区,且该地区存在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辐合明显。从湿位涡分析得出,强降水区域一般会出现在对流层中下部MPV1负值中心和低层MPV2正值中心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王孟清教授运用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王孟清教授处就诊且服用定喘汤加减治疗喘息性疾病患儿的处方,提取研究要素形成数据库,对药物及药物功效、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6首处方,共计药味53味,定喘汤原方药味使用频率均>89%,其中苦杏仁使用最多(99.40%)。加味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葶苈子(87.95%),其次为前胡(86.75%)、射干(83.13%)、辛夷(78.92%)。从药物功效分类来看,以化痰止咳平喘类(55.12%)、解表类(20.62%)为主。药物归经以肺、胃、脾经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结论:王教授应用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在辨证选方基础上根据兼证的不同以相应药物加减化裁,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非洲西海岸,油气资源相当丰富。该盆地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具有构造演化的阶段性和
沉积充填的独特性,从而造成所形成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利用IHS(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数据库)和C&C(全球油气田类比系统)
资料,将下刚果-刚果扇盆地已发现369个油气田的圈闭划分为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和构造-地层圈闭3个大类及8个亚
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圈闭类型的平面分布和主要发育层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认为由陆向海和从北向南,圈闭发育的层位
由老变新且圈闭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最后指出盆地深水区渐新统-中新统发育的浊积水道圈闭和浅水区下白垩统阿尔比
阶的背斜构造圈闭和岩性尖灭圈闭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沉积充填的独特性,从而造成所形成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利用IHS(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数据库)和C&C(全球油气田类比系统)
资料,将下刚果-刚果扇盆地已发现369个油气田的圈闭划分为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和构造-地层圈闭3个大类及8个亚
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圈闭类型的平面分布和主要发育层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认为由陆向海和从北向南,圈闭发育的层位
由老变新且圈闭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最后指出盆地深水区渐新统-中新统发育的浊积水道圈闭和浅水区下白垩统阿尔比
阶的背斜构造圈闭和岩性尖灭圈闭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