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中的场地影响考虑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讨论了场地条件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问题,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考虑该问题的相关规定作了介绍和分析,探讨了抗震设计对该问题处理的发展趋势,基于相关的强震纪录统计分析和场地模型计算反应分析已有的结果,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特点和规律,重点考虑了场地类别和场地土体非线性的影响。结果这些分析与探讨结果,建议了用于不同类别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的一组经验系统。  相似文献   
12.
许天铭  雷红  刘文忠  陈超 《地质论评》1988,34(5):474-480
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和简化的数学分析,研究了弧后扩张的动力机制。认为弧后扩张是由海洋岩石层的消减运动激发的次生力学现象。消减板片不断地向洋迁移以及消减速度、消减板片倾角随时间的增大(地幔热学效应的贡献可以忽略),是引起弧后扩张的重要因素。应用压力流动机制,可较好的解释弧后扩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用徕卡 2 0 0SGPS接收机建立哈尔滨市群力地区城市控制网的实践 ,着重讨论了网的布设方案和结果精度 ,并进行了精度评价和分析 ,最后介绍了建立城市GPS控制网 ,提高其测量精度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城市测量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测绘资料使用频率加大,不仅要求提供图纸资料,而且要求提供数据软盘;显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城市测绘部门必须快速的提供各种测绘成果资料。过去传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工艺、各种专业用图的生产方式,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不便于各种图纸  相似文献   
15.
全球地震层析地幔密度横向不均匀及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层析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全球及区域地幔横向不均匀的有力工具。本文使用S12-WM13[1]层析模型,假设地震波速度异常与密度异常之间呈线性关系[2],以PREM模型[3]为基础,计算了全球和部分区域的球谐展开12×12阶地幔密度异常分布;分析了一系列的结果,特别分析了大陆下部地幔密度异常的基本格局;讨论了其对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应用于中国大陆发现,整个中国大陆下部70km-150km深部范围内是地震剪切波的低速带或密度低的地区,而在150-400km范围中又处于密度高的异常地带。本文从地幔动力学的观念出发讨论了中国大陆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南部非洲CMB上存在一尖锐边界S波低速异常体(超级地幔柱)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及重力场理论,对该异常体的结构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模型,计算了该模型S波低速异常体所对应的密度异常产生的区域大地水准面异常,并将其和观测大地水准面异常进行对比。通过调整模型的几何构架、物理参数和力学平衡效应(流体静力学平衡及对流动力学效应所引起的核幔边界地形的起伏),寻找能够符合实际观测大地水准面异常的模型参数,最终得到非洲底部异常体的结构。单一的异常体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在选取低S波速度高密度异常时,模型预测大地水准面异常才能较好地吻合实际观测(EGM96)分布,由此可以推断,该异常体可能是高密度、低S波速的化学成分不同的异常体。但是当考虑全部地幔地震层析成像的数据,将其引入模型大地水准面异常的预测并且尝试一系列模型之后发现如果用简单叠加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和模型异常体对大地水准面的影响来预测该地区大地水准面异常,无法获得与观测大地水准面相吻合的结果。因而考虑更为复杂的动力学模型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18.
刘宇  张佳佳  刘文忠  蒋涛  于平 《气象科技》2016,44(5):728-732
为确保铂电阻地温传感器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并具有可比性,定期开展对地温传感器的检定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检定将地温传感器系统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对检定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是考察检定结果可信程度的重要步骤。本文依据《JJG(气象)002-2015自动气象站温度传感器》和《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设计10次重复性试验,分析检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对不同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A类和B类不确定度评定,此评定方法对自动气象站地温检定结果可信度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增强对微型(一体式)智能气象站(简称微智站)测雨性能的认识,2021年6—11月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开展了不同测雨原理微智站的对比试验。分析表明:过程雨量不低于10 mm时,翻斗式微智站相对于标准站能够满足观测误差的控制要求,雷达式微智站测值偏大,光电式和压电式微智站测值偏小;过程雨量小于10 mm时,翻斗式微智站和压电式微智站相对于标准站能够满足观测误差的控制要求,雷达式微智站测值偏大,光电式微智站测值偏小。在雨强方面,双翻斗式微智站适合降雨极大值观测,光电式微智站和压电式微智站降雨极大值测值偏小;微智站雨强累积占比大于95%的雨强为[0.3 mm·min^(-1),0.6 mm·min^(-1)],雨量累积占比大于50%的雨强为[0.1 mm·min^(-1),0.4 mm·min^(-1)]。雷达式微智站对降雨响应比较快。微智站雨量传感器的分辨力越精细,对细微降雨观测越有效,有效降雨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