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海洋沉积物的磁性参数是反映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变化的重要代用指标。本文基于中国东部海域的176个沉积物样品,通过粒度、磁化率的测试分析,揭示了磁化率和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磁化率和粒度之间的关系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表明,三大海域磁化率(χ)存在显著差异,东海磁化率最高,渤海次之,黄海最低,即χdonghaiχbohaiχhuanghai,磁化率在河口、沿岸偏高,并呈现出向外海方向缓慢递减的趋势,这反映了三大海域的物源差异以及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物源供给、扩散和运移。磁性参数与粒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多重因子的综合作用使得χfd%作为整个海域沉积物的粒度代用指标并不理想。磁性参数的变化与沉积动力密切相关,水动力越强、水介质扰动性越大,磁性参数越离散。  相似文献   
452.
多消浪室局部开孔沉箱防波堤反射特性的迭代解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势流理论,对多消浪室局部开孔沉箱防波堤的反射特性进行解析研究。研究中采用开孔墙处的二次压力损失边界条件,可以直接考虑波高对于开孔墙处能量损失的影响。利用匹配特征函数展开法和迭代方法得到当前问题的解析解。收敛性验证表明,迭代计算和级数解均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该解析解的计算结果与分区边界元的数值计算结果一致,并且与已有的试验结果符合良好。通过算例分析,研究开孔沉箱防波堤反射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单消浪室开孔沉箱防波堤相比,多消浪室开孔沉箱防波堤可以在更宽的波浪频率范围内保持低反射;增大开孔墙的开孔率,有利于降低多消浪室开孔沉箱防波堤的反射系数;当开孔墙的开孔率沿着入射波方向依次递减时,多消浪室开孔沉箱防波堤的反射系数较小。本文所建立的解析模型简单可靠,可用于工程初步设计中分析开孔沉箱防波堤的水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453.
孙德成  方辉  刘勇 《海洋工程》2020,38(6):42-52
开孔沉箱孔洞周围存在以三轴循环应力为特征的复杂承载区,其中混凝土损伤速度远大于单轴应力条件,局部疲劳损伤快速累积使结构整体承载能力迅速下降。考虑迎浪面入射波浪与消浪室内反射波浪的循环作用,针对开孔区域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疲劳损伤问题,基于不可逆损伤力学发展的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开孔板疲劳过程,得到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类型开孔板的损伤演化历程,并计算损伤后整体结构极限承载力大小,通过综合对比孔洞损伤发展规律和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建立了疲劳作用下开孔沉箱极限承载能力判断依据。现有规范依据设计使用年限、波浪条件、作用效应组合等确定材料与结构强度,但并未充分体现开孔结构的优势与承载特点,在此基础上文中补充了开孔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实际寿命判断。  相似文献   
454.
建立了包含青海湖水下地形的流域DEM(LBD);利用LBD和各时期水位数据,计算湖泊面积和水量;利用LBD和遥感影像,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最终实现一万多年来湖面时空变化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青海湖东西两岸的退缩幅度明显大于南北两岸,水位降低对于青海湖湖岸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利用恢复水下地形来进行水量计算,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55.
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活动改变了边坡原始地质条件,导致滑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深入研究滑坡的快速、精确识别方法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EfficientNet高效网络提取滑坡深度特征的潜在滑坡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寻找一组最优的复合系数从深度、宽度、分辨率三个维度对神经网络进行扩展,自适应地优化网络结构,并引入带动量的梯度下降算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Momentum,SGDM)作为网络学习的优化器,充分考虑历史梯度的影响,在参数更新过程中不断调整当前梯度值,从而相应地调整参数的更新幅度,改善神经网络的学习效果,提取滑坡体的深层次特征。实验结果表明,EfficientNet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平均准确度达到92.78%,可以高效准确地实时提取滑坡信息,对灾后的快速反应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6.
东海北部泥质区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季风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FJ04孔146 cm以上部分进行敏感粒度组分分析与提取,证明选取的敏感粒度组分是本区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其平均粒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季风的强弱.获得了东海北部泥质区3 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东亚季风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演变阶段:①3~1.15 kaBP为东亚冬季风较弱,中等程度波动阶段,期间也存在几次冬季风加强期;②1.15 kaBP到现代为东亚冬季风强盛、高频率波动阶段.1.15 kaBP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此外,3 kaBP来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级的变化还记录了11次冬季风增强事件,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记录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但在不同的地区的响应程度不同,说明气候变化存在全球一致性和区域响应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57.
东海、黄海底层鱼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程家骅 《海洋学报》2008,30(4):123-130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R型分析发现,春季关系最密切的鱼种有4种:斑鳐、凤鲚、海鳗和黑鳃梅童鱼;夏季有5种:鳀、小黄鱼、黄鮟鱇、绿鳍鱼和长蛇鲻;秋季也有5种:带鱼、灰鲳、虻鲉、日本鲭和小黄鱼;冬季有3种:带鱼、鳄齿鱼和发光鲷。历史资源调查证实,夏季的这5个鱼种之间以摄食与被摄食关系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季节关系密切的鱼种所聚集分布的水域,正是这些鱼种各季对应的生理周期洄游分布的主要水域。根据Q型分析可以得到各季的综合优势鱼种及其优势分布水域,发现带鱼和小黄鱼是东海、黄海渔业资源的绝对优势鱼种,除了带鱼、小黄鱼以外,其他的综合优势鱼种都是一些价值较低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小型鱼类。  相似文献   
458.
随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中极罕遇地震作用概念的提出,有必要对按我国现设计规范的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为此,依据我国现规范设计了6榀不同梁截面尺寸、不同抗震等级的PC框架,在OpenSees中对其建立数值模型并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然后分别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基于IDA的易损性分析。研究表明:在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各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现规范1/50的限值要求,但容易出现“强梁弱柱”的破坏机制;结构的倒塌失效概率均较小,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其中抗震等级为三级的PC框架抗震性能最好,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储备;同时,在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条件下,适当减小框架梁的截面尺寸,能较好地改善结构的破坏机制。  相似文献   
459.
降雨对陕西山洪灾害的触发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 2 0 a陕西山洪灾害和降水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陕西山洪灾害分布规律 ,进一步分析了气象条件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 ,确定了降雨强度与不同类型山洪灾害的对应关系 ,给出了不同区域不同降雨日数和降雨强度诱发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  相似文献   
460.
高速公路因行车速度较高,对路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桥头过渡段深层软土路基沉降控制效果是软土广泛分布地区影响道路平整度的重要因素。沉降控制不足往往会导致桥头跳车现象的出现,进而严重制约着道路的通行速度和行车安全。本文以南部海湾地区某高速公路桥路过渡段深层软土路基为对象,分别开展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的对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素混凝土桩对深层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效果更好,可以满足公路建设对桥头过渡段深层软土路基沉降量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