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9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篇 |
大气科学 | 32篇 |
地球物理 | 39篇 |
地质学 | 187篇 |
海洋学 | 26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1篇 |
自然地理 | 5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成藏过程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拉2和阿克1天然气都具有组分明显偏干、碳同位素明显偏重的特征,如克拉2和阿克1天然气的干燥系数都接近于1.0,克拉2天然气的δ13C1为-27.3‰~-31.1‰,阿克1天然气的δ13C1为-21.9‰~-25.2‰,从“源控”的角度似乎这些天然气应该属于过成熟煤成气,这样计算所得到的天然气成熟度远大于实测和模拟计算的源岩成熟度。因此在解释克拉2和阿克1天然气数据的时候,除了“源控”的因素外,更应强调成藏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晚期阶段聚气是造成克拉2和阿克1天然气都具有组分明显偏干、碳同位素明显偏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中国大陆沿岸波浪能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波浪能作为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基于WAVEWATCHⅢ全球波浪模式,建立了较高精度的中国沿岸海域波浪数学模型,重点对中国大陆沿岸-30m等深线上的波浪能分布进行了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中国沿岸海域波浪能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波浪能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研究认为,中国沿岸波浪能储量相对较小,南北分布以长江口为界,以南海域波能整体较大,波能季节性差异明显,在开发利用时,需要对工程区域的波浪能特征充分论证,科学合理地选用波浪能转化设备,防止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3.
张和庆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3,23(5):15-23
介绍了我国海洋倾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管理现状 ,分析了海洋倾倒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文章还提出通过高新技术把疏浚泥迅速转化为再生资源进行利用和污染土无害化处理技术 ,从根本上减少疏浚泥海洋倾倒的数量和缓减海洋倾倒区紧张的状况 ,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34.
鄂尔多斯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与油气演化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二叠系石英砂岩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上述岩石流体包裹体作了初步研究。奥陶系碳酸盐岩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三个区段 :6 0~ 10 0℃,10 0~ 16 0℃,16 0~ 2 2 0℃;石炭-二叠系石英砂岩包裹体均一温度三个区段为 90~ 110℃,12 0~ 14 0℃,16 0~ 2 2 0℃。并利用包裹体测温资料结合已有的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等研究成果,对流体包裹体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形成、演化中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5.
在详细研究组成内陆叠合型盆地的各个单型盆地的沉积体系三维构成的基础上 ,采用动态成因地层和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恢复了叠合型内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 ,并根据各类等时地层界面的构型 ,将盆地地层序列划分为 7个沉积幕、3个构造沉积幕。进而分析了内陆盆地在同生裂陷和衰减坳陷等不同阶段的充填过程。 相似文献
36.
不同边界条件对多年冻土上限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在全球气候转暖对多年冻土影响的情景下,开展了在多模式下气温升高对冻土上限的影响试验研究。针对不加抛石遮阳棚、加抛石、加抛石遮阳棚3种情况,地表温度均采取基本温度加2次不同升温冻融循环,每次温控指标逐级提高0.5℃,即地表温度3次变化依次按照-16.1~5.8~-13.3℃、-15.6~6.3~-12.8℃、-15.1~6.8~-12.3℃进行,结果表明,加抛石及遮阳棚对多年冻土上限有着明显的影响,冻土上限的变化与气温基本上呈正相关,为寒区道路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7.
Hydrothermal Fluid Sources of the Fengjia Barite–fluorite Deposit in Southeast Sichuan,China: Evidence from Fluid Inclusions and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s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Fengjia barite–fluorite deposit in southeast Sichuan is a stratabound ore deposit which occurs mainly in Lower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s. Here we present results from fluid inclusion and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e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the hydrothermal fluids that generated the deposi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shows a range of 86 to 302 °C. Our detailed microthermometric data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during mineralization of the fluorite and barite in the early ore‐forming stage was higher than tha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alcite in the late ore‐forming stage. The salinity varied substantially from 0.18% to 21.19% NaCl eqv., whereas the density was around 1.00 g/cm3. The fluid composition was mainly H2O (>91.33%), followed by CO2, CH4 and traces of C2H6, CO, Ar, and H2S. The dominant cation was Na+ and the dominant anion Cl‐, followed by Ca2+, SO42‐, K+, and Mg2+, indicating a mid–low‐temperature, mid‐low‐salinity, low‐density NaCl–H2O system.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during the ore‐forming process and the fluid system changed from a closed reducing environment to an open oxidizing environment.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hydrothermal fluids in the study area had multiple sources, primarily formation water, as well as meteoric water and metamorphic water.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setting and mineralization features we infer that the stratabound barite–fluorite deposits originated from mid–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formed vein filling in the fault zone. 相似文献
38.
河北省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根据 194 9~ 1998年各县 (市 )的统计资料 ,分析了河北省近 5 0年粮食生产的变化历程和空间差异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河北省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 ,量化了粮食总产量与诸因子的关联程度 ,指出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河北省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 ,并提出了实现河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为今后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9.
西部地区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西部资源的国情,指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观导致了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等,提出了实现西部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七大对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制定一个系统有效的统一管理体制;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资源核算,实行资产化管理。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