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篇 |
大气科学 | 11篇 |
地球物理 | 17篇 |
地质学 | 78篇 |
海洋学 | 1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2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数字观测时代的全球三维结构与地震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地震学观测研究取得的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些基本认识,并介绍了在数字地震观测时代,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如敏感性分析、结构和定位联合反演、非线性反演和非规则的参量化方法等。同时就地震学的传统定位问题,概述了利用地震走时进行地球深部结构反演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即数据资料、模型参量化、反演计算和敏感性分析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中就国际地学界近年来利用三维结构开展地震定位研究的动向,从地震精定位在地震成核、精细地质结构刻画、核查和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角度,希望在中国能尽快推进相应的地震精度定位工作。 相似文献
82.
根据《中国震例》所载1966年至1985年以来,全国Ms≥5.0的58次中强地震的《震例》研究成果,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动态跟踪预测未来中强地震活动“时”、“空”、“强”的活动规律,得出如下启示:1)利用地震的前兆总体演变过程的阶段性以探讨定量预测其“活动时段”;2)利用地震的前兆总体分布图象以探讨定量预测其“活动空间”;3)利用地震的前兆环的规模以粗略地预估其未来强震的“活动强度”。还初步探讨了利用它们的“场”、“源”演变的关联性,提出文中一些作法的物理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83.
采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技术,研究了浙江天台盆地TB-1恐龙蛋化石的结构和组分。初步了解这个含似蛋白和蛋黄的恐龙蛋化石的结构和组分为;含铁钛的硅酸盐矿物售合体(蛋壳表层)、灰褐色方解石(蛋壳内层)、浅米黄色方解石(壳内矿物层)、白色石膏(腔内似蛋白矿物)和米黄色萤石(腔内似蛋黄矿物)。 相似文献
84.
乌鲁木齐河源区气候变化和1号冰川40a观测事实 总被引:39,自引:41,他引:39
分析研究了天山冰川站自 195 9年以来的气温、降水、水文、冰川物质平衡、冰川末端变化、冰川运动和冰川面积变化观测资料 .结果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乌鲁木齐河源区处于一个最为显著的暖湿阶段 .195 8— 2 0 0 0年的 4 2a间 ,1号冰川年平均物质平衡量为 - 188.6mm (约为 - 34.6× 10 4m3 ) ,累积物质平衡量达到 - 792 5mm ,亦即冰川减薄了 8m多 ,累积亏损量达 14 5 2× 10 4m3 .1号冰川面积在 196 2— 2 0 0 0年的 38a间减少 0 .2 2km2 ,为 11% ,并呈加速减小趋势 .196 2年至今 ,1号冰川东支末端共退缩 16 8.95m ,西支 185 .2 3m ,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减缓 .1号冰川年融水径流量有增加趋势 ,1985年前后是个分界线 ,1986— 2 0 0 1年年均径流深为 936 .7mm ,较之 195 8— 1985年的 5 0 8.4mm高出 4 2 8.3mm ,亦即增加 84 .2 % .气温持续升高 ,冰川冷储减少可能是导致冰川加速消融的重要原因 . 相似文献
85.
86.
南京孔山剖面早二叠世冰川旋回期内氧碳同位素演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京孔山地区早二叠世的碳酸盐岩沉积序列中系统地采集了样品并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 ,同时作了有关海平面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处于浅水和近岸环境的碳酸盐岩的氧同位素值系“全球冰川效应”和区域的淡水掺混两种作用相互平衡的结果。它的变化特征虽然可以忠实地记录原生沉积环境的变迁 ,但不能简单套用远洋沉积物中所总结出的模式。碳同位素亦非古代海平面变化的简单函数。有机碳埋藏速率及与之相关的氧化 -还原环境应是 δ1 3 C值的最终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7.
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是对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能力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分区,本项研究根据序列划分、相对一致性、主导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共轭性、县级行政单元完整性等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2个1级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域)、64个2级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地区),区划结果反映出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等级分布存在有明显的等级阶梯分布,而且这种阶梯分布与中国地貌轮廓的3级台阶有良好的关联,总的来说,全国大部分生态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可以农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作为参照,而有些生态地区由于其利用结构的特殊性、对各类生态系统投入的不平衡导致了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综合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的变异。 相似文献
88.
甘肃砂田西瓜覆膜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为证明集雨补灌对砂田西瓜是否有效,在甘肃省皋兰县进行了集雨补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西瓜全生育期,各处理的土壤水分呈波动性下降,0~120cm土层含水量下降幅度在2.59%~4.13%之间,补灌量愈大,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幅度愈小。砂田西瓜全生育期耗水较少,不同补灌量处理的耗水量在175.9~218.9mm之间,比小麦等大田作物低100mm以上。灌水量对结瓜期的耗水量影响很大,灌水量增加,结瓜期耗水量增大。不同补灌量处理的西瓜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单瓜重和采收瓜数相应增加。补灌量对西瓜的含糖量也有影响,补灌量低于45mm,各处理之间含糖量的差异不大,补灌量为67.5mm,西瓜含糖量降低4.4%以上。适量补灌可以提高西瓜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滴灌67.5mm处理水分利用率最高,达到267.2kg·hm-2·mm-1,比不补灌处理提高17.0%。但随灌水量的增加,灌水效率降低,单方水产值减少。由于补灌对西瓜的产量、含糖量和水分利用率都有影响,只有适时适量补灌,才能即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又不降低品质。研究结果证明,砂田集雨补灌栽培西瓜是集雨水利用的一种较经济高效的方式,但最佳补灌量应控制在45m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