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6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589篇
测绘学   201篇
大气科学   420篇
地球物理   460篇
地质学   1466篇
海洋学   337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193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中国东部海域及周边地壳热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在117°~135°E,21°50′~41°30′N范围内的500多个热流值,对中国东部海域及周边的热流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热流分析表明,冲绳海槽具有极高的热流值,为一现在正在活动的弧后张裂带。  相似文献   
942.
中国八个地区的消费需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钟颖杰  王铮 《地理学报》1998,53(4):295-302
本文应用经济学的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分析了我国8个代表地区的消费需求特性,并讨论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3.
河流沉积与地貌对构造与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可记录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等多方面的丰富信息。由于独特的构造背景与气候条件,帕隆藏布不仅成为雅鲁藏布水系水量最大的支流,而且其流域在藏东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帕隆藏布流域内地表过程活跃且河流地貌演化过程快速,是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构造地貌演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该河流地貌的形态学和沉积学分析发现,帕隆藏布河流形态具有明显的线状特征,其干流近似直线展布,而主要支流呈羽状分布,两者多呈直角交汇,表明河流形态明显受到嘉黎断裂带的构造形迹控制。进一步利用光释光和14C定年方法,对帕隆藏布的晚第四纪河流地貌演化,尤其是干流和东久河支流的晚第四纪河流阶地进行研究后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帕隆藏布的晚第四纪河流地貌呈现出典型的分段式特征,根据海拔高度主要可划分为3段:1)海拔2 600 m以下的河谷地貌呈V形峡谷,河谷比降大,阶地沉积年龄均在9.0~2.0 kaBP间,沉积属性以河流相和坡积相为主,表明是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形成的;2)海拔2 600~3 300 m的中游段河谷呈冰蚀围谷盆地、U形槽谷等,河谷比降小,河岸谷坡坡度小,主谷两岸冰碛垄发育,存留了古冰缘地貌遗迹,阶地沉积属性以古湖相、冰水相及河流相为主,测年结果在29.8~10.9 kaBP和50.9~39.8 kaBP间,显示其曾经为末次冰期和冰消期冰缘湖泊体系,后被现今的帕隆藏布所贯通;3)海拔3 300 m以上河流地貌为典型的冰川U形槽谷,谷底平坦,发育现代冰湖,仅发育Ⅰ级阶地并上面覆有冰碛物堆积体,有末次冰期的冰缘地貌遗迹,但主要受周围海洋性冰川作用,呈现现代冰缘地貌特征。整体上看,帕隆藏布的现今河流地貌上、下游两端年轻,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期间;中游的河流地貌出现较早,残留了末次冰期和冰消期的冰缘地貌特征,并保留了广泛的古冰湖相沉积物。因此,帕隆藏布现今的河流形态主要出现在末次冰期以来。  相似文献   
944.
基于DEM的复杂地形气温空间插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江西省8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1987—2016年月平均气温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了一个基于江西省DEM的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插值模型,并与传统的反距离权重法(IDW)、普通克里金插值法(OK)和协同克里金插值法(CK)进行空间插值精度和效果对比。研究表明: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插值方法(MLR)的误差精度和插值效果均优于其他3种传统插值方法。江西省月(年)平均气温与纬度和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与坡度、坡向无明显相关性;江西省月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0.35—0.65℃/(100 m),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0.49℃/(100 m)。  相似文献   
945.
Urban carbon footprint reflects the impact and pressure of human activities on ur- ban environment. Based on city level, this paper estimated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Nanjing city, analyzed urban carbon footprint intensity and carbon cycle pressure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footprint through LMDI decomposition mode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of Nanjing increased rapidly since 2000, in which the carbon emission from the use of fossil energy was the largest Meanwhile, carbon sinks of Nanjing presented a declining trend since 2000, which caused the decrease of carbon compensation rate and the increase of urban carbon cycle pressure. (2) The total carbon footprint of Nanjing increased rapidly since 2000, and the carbon deficit was more than ten times of total land areas of Nanjing in 2009, which means Nanjing confronted high carbon cycle pressure. (3) Generally, carbon footprint intensity of Nanjing was on de- crease and the carbon footprint productivity was on increase. This indicated that energy utilization rate and carbon efficiency of Nanjing was improved since 2000, and the policy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ken by Nanjing's government received better effects. (4)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promoting factors for the increase of carbon footprint of Nanjing, while the industrial carbon footprint intensity was inhibitory factor. (5)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decrease urban carbon footprint and alleviate carbon cycle pressure, such as: improvement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 industrial 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affores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and use control. Generally,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y is essential for Chinese citie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46.
黑龙江省多宝山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刘军  武广  钟伟  朱明田 《岩石学报》2010,26(5):1450-1466
黑龙江省多宝山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最大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矿体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和中奥陶世多宝山组安山岩、凝灰岩中。铜矿化与绢英岩化关系密切,而钼矿化主要产于钾硅化带中。矿区内脉体广泛发育,从早到晚依次为:石英+钾长石脉、早阶段石英+辉钼矿脉、晚阶段石英+辉钼矿脉、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脉、石英+黄铁矿脉和方解石+石英脉。脉石英中广泛发育流体包裹体,包括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型)、纯气相包裹体(G型)、含CO2三相包裹体(C型)及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石英+钾长石脉中仅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550℃、盐度为16.2%~18.1%NaCleqv;早阶段石英+辉钼矿脉中发育大量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并见少量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350~450℃、盐度变化于1.1%~﹥65.3%NaCleqv;晚阶段石英+辉钼矿脉体发育大量含CO2三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另有少量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70~350℃、盐度为0.8%~42.4%NaCleqv;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脉中发育丰富的气液两相包裹体,见少量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在230~330℃、盐度为0.8%~42.4%NaCleqv;石英+黄铁矿脉和方解石+石英脉中仅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10~200℃、盐度为3.9%~8.4%NaCleqv。成矿流体在古深度4.1km左右,温度在230~450℃之间、压力在10~41MPa之间,发生了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大量CO2等气体从流体中释放出来,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钼矿等巨量沉淀下来,形成了铜(钼)矿体。成矿流体总体上属H2O-CO2-NaCl体系,多期次的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947.
水温 2 0℃条件下 ,选用 6种方式进行稚鲍剥离对比实验。电剥离方式在剥离效率、稚鲍存活率 (长、短期 )及生长速度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混合气体处理与升温刺激的剥离效果最差 ,其余 3种方式 (酒精、氨基甲酸乙酯、乙基氨基香酸麻醉 )没有显著差异。对不同规格稚鲍剥离实验结果表明 ,8mm以下稚鲍选用高强度电剥离 ( 0 .5~ 0 .7V/ cm)方式为最佳 ;8~ 10 mm稚鲍选用中强度 ( 0 .3~ 0 .4 V/ cm) ;12 mm以上稚鲍可使用低强度电剥离 ( 0 .1~ 0 .2 V/ cm)方式。  相似文献   
948.
广西2012年前汛期3次暴雨过程环流和中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广西自动站降雨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广西2012年前汛期3次暴雨过程环流形势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雨过程均有多次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影响广西,并有低涡配合,同时存在中尺度系统的3类触发机制,即500hPa存在干线;850hPa有温度脊配合;广西区域垂直高度上具有:200h Pa有分流区存在,地面辐合线长时间维持少动的上层辐散下层辐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949.
时间问题是地理学中一个基本的研究问题。随着空间技术和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使得空间信息具备了较强的时态特性,传统静态地图中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已无法满足时态信息的动态表示需求,如何在空间格局上和基于时间维的动态演化过程中,提供时态信息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分析和表达,是不可忽缺的一个环节。针对当前时空数据模型较多,而可视化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在充分研究时态信息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可视化动态过程所涉及的相关模型,包括概念模型、时空耦合模型以及预测模型等。  相似文献   
950.
2010年初采暖季,应用FA-3型气溶胶粒度分布采样器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对粒径在10μm以下的气溶胶分九级进行采样,并应用ICS3000离子色谱仪对其进行离子成分测定,结合同期AE-31型黑碳仪和Aurora-1000型积分浊度计测量所得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冬季气溶胶质量浓度0级(9.0-10μm)至2级(4.7-5.8μm)逐渐减小,2级至5级(1.1-2.1μm)逐渐增至最大值,5级到8级(亚微米级)又逐渐减小。离子总浓度的分布与气溶胶质量浓度类似,6级(0.65-1.1μm) 吸附可溶性离子能力最强,出现总离子浓度的峰值。各离子除Ca2 和Mg2 分布于粗模态外,SO42-,Na ,NH4 ,NO3-,Cl-和K 均在5-6级达到峰值。细粒子质量浓度远大于粗粒子,且吸附可溶性离子的能力也远大于粗粒子。消光系数与PM10,PM2.5,PM1.0和PM2.5-10的回归分析表明,用PM2.5质量浓度来模拟消光更有意义。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不同粒径段上化学成分与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关系,只有1.1-2.1μm和0.65-1.1μm这两个分级的硫酸盐和铵盐进入回归公式,可见这两分级的硫酸盐和铵盐对消光系数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