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690篇 |
免费 | 27038篇 |
国内免费 | 152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180篇 |
大气科学 | 8291篇 |
地球物理 | 11061篇 |
地质学 | 41716篇 |
海洋学 | 11878篇 |
天文学 | 705篇 |
综合类 | 4992篇 |
自然地理 | 82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5篇 |
2024年 | 2218篇 |
2023年 | 2521篇 |
2022年 | 4076篇 |
2021年 | 4639篇 |
2020年 | 4017篇 |
2019年 | 4419篇 |
2018年 | 3938篇 |
2017年 | 3733篇 |
2016年 | 3776篇 |
2015年 | 4348篇 |
2014年 | 4109篇 |
2013年 | 4912篇 |
2012年 | 5376篇 |
2011年 | 5267篇 |
2010年 | 5275篇 |
2009年 | 4853篇 |
2008年 | 4913篇 |
2007年 | 4629篇 |
2006年 | 4392篇 |
2005年 | 3754篇 |
2004年 | 2892篇 |
2003年 | 2002篇 |
2002年 | 2111篇 |
2001年 | 1923篇 |
2000年 | 1510篇 |
1999年 | 702篇 |
1998年 | 249篇 |
1997年 | 172篇 |
1996年 | 142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83篇 |
1991年 | 67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43篇 |
1983年 | 37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4篇 |
1979年 | 29篇 |
1978年 | 19篇 |
1977年 | 15篇 |
1957年 | 19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通过跟踪监测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脱硫海水排放口附近海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初步探讨了脱硫海水排放对海泊河口及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脱硫海水特征污染物排放对排水口下游水域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pH值和DO的明显降低以及水温的明显升高,影响范围局限于排水口下游400m范围内的河口段;(2)脱硫海水排放不会明显增加排水口下游COD、N、P的污染负荷;(3)脱硫海水排放未显著增加附近海域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重金属的潜在污染风险较小;(4)调查海域冬、夏两季生物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脱硫海水排放未对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2.
163.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我国海域耳鲍精子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耳鲍精原细胞呈近椭圆形,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线粒体较少;初级精母细胞较大,染色质凝聚成小块状,线粒体增多;次级精母细胞较初级精母细胞小,线粒体较多,部分线粒体发生融合,呈扁囊状。分化早期精细胞染色质凝聚成团块状,多数贴附于核膜内面,胞质中出现前顶体颗粒。分化中期精细胞染色质继续凝聚成较大的团块,线粒体在核的一端融合,形成数量少、体积大的线粒体,前顶体颗粒形成圆形外膜明显的前顶体。分化后期精核由近圆形变成长桶状,核内染色质凝聚并均质化,前顶体泡化发育成顶体,鞭毛形成,精细胞分化成精子。成熟精子为鞭毛型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3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64.
165.
低聚合羟基铁离子-蒙脱石复合体吸附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将提纯的钙蒙脱石与羟基铁离子溶液作用,制备了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用化学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和穆斯堡尔谱分析等手段。对蒙脱石原样,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和相同条件下制备的铁的含水氧化物进行了表征。在实际土壤的酸度(pH=4-7)和温度(18-40℃)条件下,进行了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吸附有害元素砷的实验,探讨了复合体的砷吸附能力与pH值,温度,吸附时间,砷初始浓度,离子强度间的关系,并与蒙脱石和铁的含水氧化物的砷吸附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对砷具有明显的亲合力,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吸附砷的过程有可能是地表岩石和土壤中重要的地球化学过程,是影响砷地地表,特别是土壤中迁移,富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6.
167.
168.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 相似文献
169.
170.